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導語: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之前公開表示對5G的一些看法,引起很大的爭議。樓繼偉怎麼說呢?他說:基礎設施適度超前是必要的,但有些方面過度超前,抬高了用戶成本或不可持續的公共部門債務。現有5G技術很不成熟,數千億級的投資已經佈下,而且運營成本極高,找不到應用場景,今後消化成本是難題。

簡而言之,大概意思是:5G的發展速度與回報和成本嚴重不匹配,應該適當放緩。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對此著名通信領域專家項立剛表示反對,他認為“不是5G沒有應用場景,是你沒有發現的眼睛和能力”。究竟誰是誰非?

華為5G的為何引爭議?

樓繼偉作為原財政部長,自然而然會採取經濟金融的觀點來看待5G的發展,這無可厚非,也從這個角度發現了5G“存在的問題”——缺乏應用場景、運營成本高、消化成本困難,這的確是目前5G發展存在的問題,但是任何新技術由產生到成熟應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守株待兔”可以等來的,不積極進取解決現有的問題,只會讓唱衰5G的陰謀家“莞爾一笑”

任正非曾直言:“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現在5G有這麼大的市場空間,可能被炒作過熱,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毫無疑問,華為對於發展5G的戰略是十分清晰的,華為也正在穩步推進5G的推廣和應用,可以說華為志在奪取5G制高點。

那麼華為會對5G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嗎?很顯然,華為正在積極解決5G技術目前存在的問題,爭取做到戰略領先。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華為的戰略是先從5G SA組網(獨立組網)做起,爭取做到網絡架構極簡、交易架構極簡、網絡極安全、隱私保護極可靠、能耗極低,進而實現全面領先。

既然華為在5G技術的領先是有目共睹的,為什麼依然有人“黑華為”呢?原因無外乎有二,要麼是職業水軍,執行戰略“文字打擊”任務;要麼是真的看不到華為5G的好。無論如何,看不到華為的努力和成績或許可以理解,但是看不到國家戰略的前景就很悲哀了。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當無可改變的事實擺在面前時,一切立言家都將沉默——事實勝於雄辯!

華為“破敵”之道

任正非說不能把5G當做賺錢的“浪潮”,因為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5G還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相反基帶才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通信技術,那麼就要厚此薄彼嗎?毫無疑問,新生事物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成長期,而目前華為5G正在做的事就是建設5G的全生態應用場景,讓產品帶動需求。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但是華為的戰略必須是超前的,只有掌握了領先的技術,才能爭奪“上甘嶺”,才能佔領世界制高點。華為為此做了幾件事,忽略了這幾件事就沒有資格評論華為5G。

第一件事,華為加大熱學研究所的投入,目標大幅降低5G的能耗,實現國際絕對領先。不僅僅要降芯片的能耗,還要把基站整機能耗也降下來。在爭奪5G制高點的過程中,其他競爭對手在帶寬、時延等方面一定會相繼達到同一水平,但是能耗不是想降就能降的,這也是華為爭奪5G“上甘嶺”的最後一炮。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就目前而言,華為在降低能耗方面做的的確很不錯,在去年7的5G終端性能整體評測中,華為續航表現搶眼:華為Mate 20 X憑藉海思芯片的功耗優勢,續航表現最優。10月份就要發佈的Mate 40系列在能耗方面也會獲得大幅提升。在5G基站能耗方面,華為志在必得——這不是電費問題,而是能力問題!5G基站大密度、大功率和高頻率決定5G基站耗電必然很多,但是如果能夠改良5G網絡結構,那麼降低能耗就是可以實現的,這也是華為正在攻關的地方,相信華為一定可以攻克這個“小碉堡”,最終奪取“上甘嶺”。

第二件事,多場景解決網絡問題,超前研究流量疏導技術,降低建造成本和運維成本。多場景化的組網是相當複雜的,但是這是推廣5G應用和擴大5G內涵必須要做的事。華為的辦法是通過AI來解決多場景組網問題,通過AI智能實現全場景互聯互通。毫無疑問,隨著5G逐漸普及,網絡一定會擁塞,因此華為提前在國內的幾個研究所成立理論部,研究網絡流量的疏導問題。目前俄羅斯研究所憑藉4G流量疏導經驗在5G流量疏導方面率先獲得階段性成果,未來華為一定會獲得更多突破——大量的人才和科研投入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第三件事,把端管雲融入5G發展,實現端到端的全面領先。通過5G的端管雲有一些聯合設計,使用標準接口,致力於提升用戶上網體驗。最重要的是雙方可以基於特殊接口簡化算法,實現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未來是雲社會,目前華為鯤鵬雲手機、阿里“無影”雲電腦已經面世,未來也會湧現出更多雲端設備,因此5G和端管雲聯合發展是十分前瞻的。

通過構建端到端的生態,華為極力為用戶構建越來越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生態,華為鴻蒙OS2.0、HMS、“5機”協同、智能體等等都是華為在這方面做的努力。毫無疑問,華為5G和Harmony OS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的、相輔相成的,未來會迸發多大的衝擊和顛覆,我們拭目以待。

項立剛力挺華為5G,樓繼偉卻說:消化成本是難題

瞭解了這三件事,就可以明白:華為的5G領先是數十年如一日重視科研的結果,華為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當初高鐵、3G、4G剛出現的時候,就有一批專家表示反對,理由也是:沒有應用場景,成本太高,發展前景不好。但是等到宏大的歷史車輪從身邊走過,往日的喧囂都沉默了——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科技進步的利好。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堅持深耕基礎科研塑造了華為的高科技之魂,聚焦“人才”無限放大了華為“星星之火”效應。正是腳踏實地亦能仰望星空、堅決務實不務虛奠定了華為今天的領先地位。華為已經準備了20年,這場“上甘嶺之戰”華為是為了勝利而來。

未來可期,拭目以待!

(完)

歡迎關注@鍾離說分享最新獨家科技熱點評論分析,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打開不一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