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效應:為什麼看的次數越多越喜歡

多看效應:為什麼看的次數越多越喜歡

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多看效應不僅僅是在心理學實驗中才出現,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發現這種現象。

有些人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從而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在我們新認識的人中,有時會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難看,可是在多次見到此人之後,逐漸就不覺得他難看了,有時甚至會覺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
  
  有人認為,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出鏡率”過高容易使他人產生視覺疲勞,其實不然。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扎榮茨做過一項實驗:隨機抽取一些志願者,把不同的照片以不規則的順序呈現在他們的面前,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實驗結果表明,被試者更喜歡那些看過次數較多的照片,也就是說,隨著翻閱次數的增加,人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也有所增加。
  
  同樣的道理運用到社交關係當中,也可以站得住腳。對於初次見面的人,最好能夠在分別之後適時地主動聯繫對方,即便只是一條問候的短信。久而久之就能夠加深對方對你的印象,“禮多人不怪”就是這個道理。再就是可以在自己所處的交際圈中多多露面,經常出席一些公共場合的活動,增加自己的“出鏡率”。就像很多明星一樣,頻頻參加各種活動更容易被觀眾熟知,對事業成功有幫助。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多看效應:為什麼看的次數越多越喜歡


另一個實驗:在一所大學的女生宿舍樓裡,心理學家隨機找了幾個寢室,發給她們不同口味的飲料,然後要求這幾個寢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嚐飲料為理由,在這些寢室間互相走動,但見面時不得交談。一段時間後,心理學家評估她們之間的熟悉和喜歡的程度,結果發現:見面的次數越多,相互喜歡的程度越大;而見面的次數越少或根本沒有,相互喜歡的程度就較低。
  
  “多露面”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這是“多看效應”的作用。就拿職場新人來說吧,同樣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員工,但在所有人當中,有兩種人的人緣通常是最好的:
  
  第一種是“聚會積極分子”,他們經常會參加一些同事的聚會,在聚會中既懂得表現自己,又不會過於張揚,藉著聚會的熱烈氣氛拉近彼此之間的感情,與大家建立良好的關係。
  
  第二種是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的人,他們通常會主動與同事、上司打招呼,並通過請教問題等方式製造談話的機會,將自己的優點在交流中一點一點地告知對方,從而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若想博得他人的注意,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知名度”,只要做得適宜、適度,成為眾人都喜歡的“開心果”也就很容易了。相反,一個自我封閉的人,或是一個面對人群就逃避和退縮的人,一般很難擁有較好的人緣,他們很難在人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被人記住和想起,與孤獨為伍也就成為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