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你認為中國足協做過哪些堪稱奇葩的事?

老曹mm


說起中國足球,大多數人對此的看法都是恨鐵不成鋼。而對中國足協的評價則是全部的"好評",因為足協的各種騷操作讓本來發展緩慢的中國足球直接陷入泥潭!


下面我就盤點一下中國足協做過的奇葩事,扶好你的下巴我們開始:

一:頭球進球算的兩分!

對,你沒有聽錯!頭球進球直接比分就是2-0!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的一場世界盃預選賽中,中國對陣新西蘭隊,因為身體素質差距太大,身高體壯的新西蘭用高空轟炸直接將中國隊揍得的毫無還手之力。然後中國足協就開始了"吃哪補哪"的戰術,在1995年的國內聯賽中推出了一項震古爍今的政策"頭球得分直接算兩分"。


在這個背景下各支球隊就開始了默契的表演,明明用腳必進的球非要用頭來結束進攻,不僅是觀賞性大大降低,而且被一些不懷好意的球隊加以利用使得聯賽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正是由於這項政策過於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只推行了一賽季便被廢除。對此我只想說:足協你高,實在是高!

二:抽牌決定亞軍歸屬!

在2002年的聯賽結束後發生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消息,同積分的北京隊和深圳隊用抽牌的方式決出了當年的亞軍!足協此次操作怕淨勝球和默契球的出現做的一個"高明之舉"!最後深圳隊含淚以較大牌為優勢贏得了那年的聯賽亞軍,至於北京隊只能含恨敗北,誰讓抽籤的人手氣不好呢!


三:上座人數超不過一萬就罰款!

上座率代表了一支球隊的人氣和聯賽的熱度,這自然與足協的政績有關,所以在2005年中超和中甲峰會上提出了這一項奇葩的規定又新鮮出爐:聯賽平均上座人數低於5000和1萬人的俱樂部,將在年終聯賽分紅中分別扣除10%和5%。現在想想哪些在鏡頭裡火爆的人氣,估計一半球迷是被迫到球場看球吧!

以上就是足協之前做的奇葩事,大家還知道足協的哪些奇葩事呢~


威少球迷之家


先同意歸化,然後又改政策說是外援了,像魯能的德爾加多。2018年啟動歸化,2019年踢了一個賽季,到今年又成外援了。大家說難道不是奇葩嗎?


野鶴閒雲之2017


中國足協,每當看到這幾個字,我想每個關心中國足球的人都會想吐槽幾句。

要說中國足協的奇葩事,真要細數那確實是說也說不完。今天我也就近幾年來中國足協的一些奇葩事情和大家聊幾句。

第一個事肯定是現任主席在足協會議上明確的指出某隊你得七連冠八連冠有什麼用,國足上不去你得最多的冠軍也是白達。除了主席的表達之外,沒隔多久足協秘書也在公眾場合當眾老調重彈。

一個國家足球的興衰歸結於一個俱樂部的冠軍多少,這應該是中國足壇甚至世界足壇的第一大奇葩吧。

第二個就是近年搞得轟轟烈烈的U23政策。從第一年的u23政策出臺到去年的聯賽,中間真的是洋像百出。像每隊為了完成任務讓一個年輕球員上場幾分鐘就換下,甚至有些是剛換上還沒碰到過球就被換下。讓有些很幸運選中的球員成為了他職業球員中一生的恥辱。

一批年輕球員的成長不是靠自身的技術和能力,而是靠一個政策來決定。這是個可笑的政策,也是個可悲的行程。

第三個就是足協政策朝令夕改。大家都知道,近些年來我們足協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令不同。

每個上臺的老闆都想大刀闊斧的大幹一場,總想要在自己的任期內能真正讓我們的國足伐毛洗髓、脫胎換骨,從此走向人生巔峰。所以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制衡於國足,而不成熟的理念往往是破綻百出。因而就必須盡力去把破了的洞打上一個漂亮的補丁。補丁都了可能就衝破原味,也就導致了歲歲年年令不同。

第四個就是四大帽的制定。中超聯賽近些年來因恆大的加入,加大經濟力度引進許多高水平球員和主教。從而讓中超一度有成為亞洲第一聯賽、世界第六大聯賽的可能。而足協看到中超這樣高速發展,覺得可能要出大問題。從而馬上制定出四大帽政策,扼制住各大球隊的投入。並限制住各隊外援的出場,讓中超各隊在亞冠賽場失去了競爭性,也拱手讓出了亞洲第一聯賽的交椅。

任何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我們去過多的干預則欲速而不達。讓其自然發展,扶其曲而欲其直即可。

當然足協的奇葩事還有許多許多,我也只是選幾個自認典型的列出來跟大家交流交流。如有不妥請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