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

很多年前,人們就憂心忡忡的思考"誰來養活中國人"。今天,這個問題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越南、泰國相繼發出糧食出口禁令,又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民以食為天,"家有餘糧,心裡不慌",大疫之後往往是大飢,14億中國人能不能吃飽飯?權威部門已經做了權威的解答,以詳實的數據回答了我們的吃飯問題是不用擔心的。前幾天到掛點村開展"促春耕抓生產"工作,在田頭地坎和老農閒聊,有些感觸,本文就從農民的角度來說說我們的糧食問題。

1.悠然遠去的牛耕時代

帶著復耕、單改雙等獎補政策宣傳資料,我們行進在山谷中,實地調查復耕情況。

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人均水田面積各村各有不同,但大多在每人5分到8分。分為塅田、排田、坑田。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排田

塅田平坦,地塊較大,肥沃,單產高,分佈在村莊或道路附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分田到戶以來,一半以上的塅田變成了道路或者房子;排田分佈在開闊的山腳下,和塅田相差不是很大,只是灌溉條件相對較差;山坑田分佈在小的或者狹長的山谷裡,地塊一般都很小,被大家稱為斗笠蓑衣坵,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山坑田面積小的就像斗笠像蓑衣一般,一坵田與另一坵田之間隔著高高的田坎,交通不便,甚至還有很多是冷水田,產量低,近幾年很多被撂荒了。我們此行的重點就是坑田的復耕。走到一個叫田螺坑的地方,有一個大嬸正在倒田(挖地)。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大嬸,沒有耕牛嗎?"看到大嬸拿著鋤頭在挖地。"沒了,掌牛一年只用那幾天,划不來。好多年前就不養牛了。"聽到"掌牛",我的思緒回到了剛分田的那幾年。1980年我們生產隊把田分了,我們鄰居六家分到了一頭牛,按分田人口輪流掌牛,六家共36個人,每人10天,我家兄弟姐妹八個和父母共10人,要掌100天。春季耙田用三天,夏季雙搶用四天,冬季犁田用三天,一年用十天,卻要掌100天牛,還不如租牛划算。三年後我們六家人就統一了意見,把耕牛賣了,開始用人力挖田或者租牛耙田。

牛耕時代已經悠然遠去。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不是有耙田機了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購買農機的補貼力度,很多家庭都買了"鐵牛"——小型旋耕機。

"沒買,總共只有5分田了。""你家幾個人分田?""四個,那年我剛好出嫁,孃家七月就分完田,婆家九月才分田,我趕緊把戶口遷到婆家,又分了一份。"說起當年分田的事,大嬸話多了起來。"塅田開了馬路,排田又做了高速路,就剩下這5分山坑田了。""你家的糧食夠吃嗎?""差不多,這5分田種兩季收一千多斤稻穀,七八百斤米,兒子媳婦都打工去了,孫子孫女在縣城上學。""就是不夠也沒關係,二塊多錢一斤的米,也花不了多少錢。""這整條坑的田都是種雙季稻嗎?""不是,大部分都只種中稻……"

單改雙的任務還是很艱鉅的。走了幾條坑,大部分都還沒有開始整地,今年的坑田還是以單季稻為主。雖然單改雙,每畝有二三百元的獎勵,但似乎還是沒有能激起農人們的積極性。

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家家戶戶卯足了勁,開荒地,治理冷水田,起早摸黑,恨不得一年種三季。現如今,退耕還林,種單季稻,甚至乾脆就荒蕪了。隨著牛耕時代遠去的還有農人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雜草叢生的昔日良田呼喊著農人的迴歸。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雜草叢生的坑田

2.農民已經老去

走了三天,走遍了留田村,不管是平坦的塅田,還是階梯似的排田,又或者是落差極大的坑田,每一個在勞作的農人年紀竟然沒有一個小於40歲的!大部分都是六十歲上下的人在田裡操勞。80後幾乎沒有種田的!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三天來看到的最年輕的一對耕田的夫妻,丈夫在耙田,妻子在撒肥料

我們和村主任的訪談也印證了這點。留田村是全縣離縣城最遠的一個村之一,與廣東交界。村民們平日裡趕集也是兩邊走,有到本縣本鎮的,更多的是到廣東的鎮裡。到本鎮圩場是15公里,到廣東的鎮裡的圩場也是15公里,往廣東的水泥平坦,而且早就開通了,本縣的水泥路不但開得遲,而且還爛得早。村民們早就習慣了赴廣東的圩場,這也導致了這裡的村民在縣城買房的和其它村相比要少很多。全村1980年分田時1800多人,目前戶籍人口2700多,常年居住在本村的也還有800人左右,這是很高的比例了。同鎮的一個村,戶籍人口近3000人,但常住在村子裡的還不到200人。全鎮24個行政村,保留了4所村小,留田村就有其中的一所。

全村日常在的都是一些小孩和老人。四五十歲而留在村裡的,基本都是因為老人或者孩子無人照看,只好待在村裡。四十歲以下的幾乎沒有留在村子裡的,當然也不會在家種田。

分田到戶以後出生的人即使還是農民身份,也已經不耕田了!

為什麼不耕田?

耕田養不活自己!

在村裡的腐竹廠,和一些四十多歲的女工聊天。"會去種水稻嗎?""種什麼水稻?一百斤穀子才150元,一畝田一季充其量不過800斤,才1200元。除去肥料農藥人工錢,基本就沒有多少了。這裡一天80元,半個月工資就夠一年買米了。"一個婦女和我們算起了帳,"一家就那麼四五畝田,哪養得活人哦!""如果沒有糧食賣呢?""不會的,我們這山裡的田就是全部不種禾,光是那些平原地區的田裡的糧食也夠我們吃的。""如果以後米提到5塊錢一斤呢?""那也沒事,一個人現在大不了一個月吃30斤米,不就是一百多塊嗎!"這些婦女們一個個的打開了話匣子,個個都是那麼的自信。

據我們所瞭解,本村的最好的田是塅田,好耕種,產量高,交通方便,但最少有一半以上已經變成了房子和道路。坑田勞作強度大,產量低,有一部分退耕還林了,一部分摞荒了,剩下的基本就只種一季中稻。主要水田就只剩排田了。但一家還有四五畝田的也已經不多了,基本都是一二畝,二三畝這樣的。如果真就靠種田過日子,確實是夠嗆的。前些年,有好多人自己不耕,把田無償給鄰居耕作,現在政府推出補貼,誰耕誰受益,主動耕作的人多了起來。但都是一些老人。我們不禁在想,如果這些人老了,耕不動了,這些田又給誰去耕呢?

3.山區縣農業呼喊"新的小崗精神"

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大包乾"這種家庭聯產承包制度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最終上升為中國農村的基本制度,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新華社發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資料照片)。

四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家家戶戶的分田制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耕田已經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更多的農民已經從土地中出走,不再想做土地的主人,時代呼喊新的"小崗精神"。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際國內各路資本紛紛湧入農業,農業迎來大發展的春天。雖然熱熱鬧鬧的搶地也帶來許多隱患,特別是國際資本的大量介入,大片的土地和農業企業被資金瘋搶,糧食如果不掌握在國內資本的手中,我們應該引起重視,但毫無疑問,資本的介入是能推動農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們的農業改革。

但山區的地塊不夠大,對各路資本缺乏吸引力,山區縣農業的發展任重道遠,我們的糧食安全還有很多的文章要做。

我們的糧食夠吃嗎?聽聽農民的心裡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五十年代推行土地集體化,合作社制度,公社制度橫空出世。三十年後,小崗村十八位農民的大膽之舉,反公社化,把土地再次迴歸到家庭,讓大家吃飽了飯。又是三十年,土地流轉又傳遍了每一個山村,另一種"公社化"正在興起,莊園主,種田大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或許莊園農業就是山區縣農業的未來,我們糧食有少部分人生產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