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媒体的,千万别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鲍某明。

干媒体的,千万别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鲍某明。

最近,财新网就4月12日的一篇《高管性侵养女疑云》的报道,进行了全网道歉。这篇涉嫌给鲍某明事件洗地的稿子,让无数网民火冒三丈,他们纷纷组团吐槽财新网,认为这篇报道实在是“媒体失格”。最让网民忍受不了的,写稿子的记者苑某人本身也是女性。同为女性为啥她要对听信一面之词,无端的指责年幼的受害者呢?

很多人纳闷的是,财新网为什么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牺牲自己在“抗疫”期间好不容易积累下的社会口碑。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粗粗的想了一下,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就是生存的压力,如今的年月,纸媒的生存步履维艰,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下,很多媒体过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死存亡迫在眉睫,怎么办,为了活下去,媒体人不得不如同狗仔队一样到处去挖新闻,力争写出比竞争对手,更劲爆,更吸引眼球,更抓人心的文章,就是要时时刻刻的搞出大新闻。对于鲍某明这样轰动社会的大事件,又岂能等闲放过。只不过,鲍某明的事件众人皆知,已经失去了新鲜性,只能变换个角度,通过挖出被其他媒体忽略的细节或提出不同流俗的骇人观点来独树一帜,如此一来,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特别是财新网的竞争对手《南风窗》已经从受害者的角度写了一篇巨火的文章,财新网在写下去也只是拾人牙慧,怎么办,只能另辟蹊径。从鲍某明的角度写,只不过这样一写,就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困境,鲍某明一定会抛出许多有利于自己的细节,来为自己开脱,财新网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鲍设计的陷阱里,自觉不自觉的就为鲍某明洗了地。说实话鲍某明的事件相当复杂,《南风窗》的文章从受害者的角度来写,也是不够客观,只不过正好符合大众朴素的正义观,网友们也比较买账,而财新如此另辟蹊径,真乃是剑走偏锋,富贵险中求。写得好,赚得盆满钵满,写得不好,就千夫所指,不幸的是,财新没有写好,落得个人人喊打的局面。

第二方面,就是“精英的傲慢”作祟。在中国乃至世界对文化人或是知识分子都有一种莫名的信赖。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文人英雄”,西风东渐以后,尤其是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代表新闻监督权的记者,社会的美誉度愈来愈高,财新在疫情期间的几篇调查新闻,让它的社会知名度陡然上升。它麾下的记者自然而然的也会有一种心理优越感,他们或许以为自己真的就是社会精英,自己真的在担负着文化英雄的职责。以前有一句话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固然是对敢于直面黑暗,暴露丑恶、坚守社会真理的记者们的褒奖。可是你要细细一品,就会发现,这句话里面也有着一种浓浓的精英的傲慢,他们以担负道义自诩,尤其是调查记者,他们有着专业的调查手段,接触的信息也多,当然看问题要比普通的吃瓜群众看得深,看得远,他们理所应当的就滋生出对普通人的鄙夷之心,尽管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无意的。在这些记者看来,人民群众有时候就是群氓,他们习惯感情用事,往往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当枪使,要不怎么有,“多数人的暴政”、“乌合之众”的说法。很可能在财新的记者眼里,鲍某明事件相当复杂,事情的真相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普通网友只会被朴素的正义观牵着鼻子走,哪里会独立思考,只能人云亦云。所以,很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记者,文化的精英来揭露真相。写到这里,就想到一篇《大叔爱上萝莉?这是性侵,被扯什么爱情》文章中说:

“男人决定了这个女孩能看什么书,能和什么人交往,能关心什么事,一个更大权力的人代替了未成年女孩的主体性。”

由此我想到某些记者、文人和知识分子真的就如同鲍某人对待养女一样,对待读者,对待群众。他们以为他们调查到的才是真实的事实。他们希望通过报纸杂志来把这种“真实”灌输给群众。进一步来说,他们甚至觉得只有自己才能代替人民做选择。这就是一种“精英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让财新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干媒体的,千万别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鲍某明。

第三方面,是“男权意识”的影响。苑记者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轻佻的将“性侵养女”的事件说成是找“sugar daddy 的故事,也借用了《洛丽塔》中的一句名言,“她是你们的生命之光、灵魂之光。”还说小女孩从小缺爱,后来变了心的故事。她也许说对了一部分。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荡妇羞辱”。而这也体现了苑记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虽然她身为女子,但男权思想也深深的腐蚀了她,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记者对此竟然浑然不觉,而且还津津乐道。无论是“sugar daddy”还是《洛丽塔》,女性永远只处于附属地位,或是根本就是物,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流传千年,一直被认为是文人的风流逸事。只是,从来没有人替海棠考虑考虑。苑记者说女孩后来变了心,这句话的潜意识就是女孩应该死心塌地的跟着鲍某明,她变了心,就是女孩的罪过。或许在苑记者乃至很多女性心目中,只要能嫁个多金老公,就是人生的胜利,在她们看来,女性天生就是依附男人的,如果一个男人给了你好的物质生活,就等于给了你全部,你就不应该有非分之想,更不能谈什么独立自尊。否则,你就是不守妇道的荡妇。这就是男权的霸道意识。

归根到底,写此报道的记者、编辑们自觉不自觉的走了跟鲍某明一样的路子。自不过,“未成年的养女”换成了广大的网友。遭人唾骂,惹得天怒人怨也就理所当然了。

写到这,就想到最近《读书》第四期的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如果说自由市场成全了个体自利与资本的无限扩张的联姻,那么大众媒体同样可以借助抽象的意识形态和煽动性的话语来扭曲事实。”

媒体朋友们,千万别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鲍某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