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論語》中的人和民?

栓柱2020


論語是修身的。孔子自己收的徒弟都是普通人。什麼人民。論語之意義就在於人人都可以成君子。君子怎麼成?就是靠修仁義禮智信。\r總有人以為,論語是講政治的。儒家是政治主張。其實是錯的,儒家是宗教主張。只不過和華夏遠古的德政政治-堯舜時期的政治相符合。所以論語就是告訴你怎麼修身的。\r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對應的是佛法中的投人五戒,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忘語。所以儒家是人乘宗教。孔子其實是天上的菩薩。你看儒家說人以禮而立,衣冠是禮,戒律是禮。為何這麼講究禮?你看畜牲這麼講究衣冠不?\r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我們的俗語,衣冠禽獸,為何叫做衣冠禽獸,衣冠就是像人,所以就是像人的禽獸。\r儒家的祭天,孔廟都是有意義的。\r人就是人,仁者愛人,就這麼簡單。這就是論語的意義。君王是不是人?民眾是不是人?只有這一層理論基礎,才可能有孟子的民貴君輕。


長善施


題目:《論語》裡“人”與“民”之異同

人,名詞,包括君臣等統治者和眾庶等被統治者。如《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3.3)譯文:一個人如果不能實施仁德,怎麼處置禮呢?”此句之“人”,包括所有的人。

人之第二個義項:旁指代詞,訓為“別人”或“他人”。如《學而》:“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怒),不亦君子乎?”此處的“人”就指“他人”或“別人”。

民,唯指眾庶即平民百姓,被統治者。如巜雍也》:“務民之義”(6.22),意為“專力從事於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最典型的例子要屬《泰伯》:民可使由(聽從)之(統治者的命令),不可使知(知道,清楚明白)之(命令的理由和原因)(8.9)“民”,老百姓,不包括統治者。(20200410)(謝悟空之邀,謝“一輪明月彎刀”君的邀請)(謝系統將拙文推薦進《頭條》首頁)


冷國儉


“人”特指貴族,“民”多指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