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这是一个几乎从我懂事起就听说的故事。相传在明朝初年,在余西场吕家出了一位才貌双全家的姑娘,吕家祖上是南京人氏,由于在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居到余西场。当时余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躲过了战争的摧残,也成了江南许多名门望族的避风港。吕家后来家道中落,吕姑娘最终嫁给当地一位忠厚老实的郑姓后生为妻。该青年不仅长相平庸而且头脑不太灵活,当地人的称呼是"肉头罐子",所以人人都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婚后小伙子为了让妻子能过上好日子拼命干活而且对妻子总是百依百顺,该姑娘很是欣慰,为了补贴家用凑钱置办了纺车、布机等在家纺纱织布,由于织的布匹质量上乘在市场上很是畅销。随着时间推移,她织布越来越快,而且质量越来越好,但在那个年代由于女人一般不方便抛头露脸,这样她那个老实丈夫就经常赶早市去卖布,时间久了,附近几十里的人都知道这个长相平常的男人有个不仅漂亮聪明能干而且很有才学的妻子。这消息传到一位相距六、七里路的年轻教书

先生的耳朵里,这位长相英俊的教书先生很嫉妒郑家后生的艳福,便有意找机会想让他难堪。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有一天,一大早教书先生就来到余西镇上,那时候的余西镇已是一个大镇,长长的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耳旁时不时地传来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教书先生来到了布匹专买地带开始东张西望,很快发现了郑家后生抱着一大匹布在叫卖,便慢慢走过去拿布匹细看,发现布匹如细银般又细又滑,心想:难怪人人都夸吕姑娘聪明绝顶而又心灵手巧。看了一会之后,教书先生露出一丝怪异的笑容说:"这些布我全买了,只是你得三天后亲自到我家取钱。"说完取出一张纸写了姓氏和详细的地址,只见写的是:我姓西北风家住东南坑,门前刀刀树,屋后闹喧天。老实的小伙子刚开始很是犹豫,但周围的人都劝说:"人家是知书达理的秀才怎么会少你这点钱?"小伙子最终同意了,然后拿着纸条回家交给了妻子。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妻子看了纸条,嘴角露出一丝不屑一顾的微笑,心想:就这么点小聪明也好意思显摆,但是她又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老实巴交的丈夫,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把字条里隐藏的所有信息完完整整地告诉了丈夫。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三天后,郑家后生在妻子的指点下到教书先生家取卖布钱,由于妻子说得很详细,所以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教书先生很客气地跟他打招呼并迎进屋里把银两给了地,临走前还硬塞给他一刀猪肉,说是跑这么远路取钱的酬劳,回家后,正在织布的妻子看着丈夫拿回家的一刀猪肉直发呆,眼角流下两行眼泪显出满脸不高兴,不过她很快就擦掉了眼泪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织布。而那位教书先生给了郑家后生一刀猪肉后心里觉得很是愧疚,同时也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便叫来足智多谋的堂兄一起来商量弥补将要发生的事情。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两天后天刚蒙蒙亮,吕姑娘背着包袱准备回南京投奔亲戚,刚走到大路口就发现一辆马车停在路边,驾车的是位书生模样的男子,那男子手里拿着根很粗陋的稻草绳马鞭一眼就认出了吕姑娘,然后微笑着走过去问她是否要乘车,吕姑娘看着简陋的稻草马鞭好奇地问:"如此骏马为什么不用根好马鞭?"车夫意味深长地说:"稻草马鞭是很简陋,但用起来也挺不错久了便舍不得扔了。"吕姑娘听后,心里咯噔一下感到一阵刺痛,但是她仍然坐上马车向前赶去。不一会儿他们到了一座桥边,车夫停下马车说是马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吕姑娘掀开马车的布帘发现桥下河边的水中有一中年男子在寻找什么东西,这时车夫故意走到桥下问:"这么冷的天兄台在水里找什么呀?"中年男子大声说:"别提了,我的打火石掉水里了,今天我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找到它。"吕姑娘听了中年男子的话心里有所触动,便下车问:"打火石不是稀罕之物,你为什么连性命都不顾地去找?"中年男子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神秘笑容高声说:"打火石确实不是好东西,但随身带了好长时间,这样朝夕相处久了也不能随便扔了呀?"吕姑娘听后楞了一下,瞬间她好像什么都明白过来了,于是急忙对车夫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走了,原地返回,车马费双倍给你。"中年男子爬上岸看着返回的马车露出满意的笑容。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吕姑娘夫妻之间产生感情裂痕原本就是教书先生的恶作剧所致,不过他能及时翻然醒悟并与堂兄设法成功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也算一件幸事。

南通余西古镇的民间传说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