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父母應該怎樣做父母?

無私奉獻,以孩子為人生的重心?

以自我為錨,任孩子自由成長?

還是要什麼給什麼,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

都不太對。

我很喜歡魯迅先生的說法。魯迅說為人父母應該: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我們的認知中大多的中國父母都是一心一意為孩子的,出現在新聞中的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陪著智力障礙孩子一路考上大學的媽媽,打幾分零工為孩子治病的爸爸,然而真實的親情卻不僅如此,還存在鮮為人知的親情側面——因為曾被暴力降伏所以仍選擇暴力管制的父母,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拋棄殘障兒的父母,因為是女孩所以拋棄家庭的父親……

人與人之間的愛都有限度,親情也不例外。


亞伯拉罕·耶霍舒亞的中篇小說《詩人繼續沉默》就揭示了現實親情的限度——無私有限度,有些行為的動因是自利;教育有限度,利於己的便被默許;選擇時關於對方的思量有限度,看不到的苦難便不復存在。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01 要不要維護自己的低能孩子?

越過無私的界限看親情,很多行為背後的動因是自利


如果你的孩子智力有障礙,面對別人的指指點點你會怎麼做?就算不維護,也不會隨口拿智障的標籤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吧,哪怕孩子不認為這是一種傷害。

但在小說中,作為父親的詩人卻是這樣描述他的孩子的低能的:

我非常清楚大家都認為他是低能兒,我自己甚至會搶在別人前面宣佈。大家都這麼看,我的女兒們也不例外。至於我自己,我從沒否認過這個事實,畢竟它沒有暴露我什麼,也不反映我的感官有什麼不健全的地方。

有人認為耶霍舒亞的小說十分荒誕,通過反常規的日常描寫來諷刺政治與現實,但這篇《詩人繼續沉默》中的沉默詩人與低能孩子的父子相處,卻並不是荒誕的誇大現實,而是部分現實更具象的體現。

父親並不在意兒子會不會因為「低能兒」的事實被貼上「非正常」的標籤,甚至在一些場合中會作為第一個揭露事實的人,但這並不是因為詩人認為身為低能兒不是孩子的錯誤,而是他從極度自利的角度出發,只在意外界是否會因為他是低能兒的父親而輕看他,他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尊嚴。所以他要聲明這件事純粹是個意外,而且不說明他有感官不健全的地方。


親情經常被稱為最無私的情感,但這情感的無私有時卻並不能經受得住考驗,無私是大樣本中的事件A,它出現的概率因人而異,而很多看似無私的行為的背後誘因卻是自利。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沒有子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身體健康,但這種希望百分百是從親情出發的期盼麼?有過伺候生病家人經歷的孩子可以想一想,是否這種希望中也包含著被病弱父母拖住前行腳步的恐懼。

我媽說她是完全不重男輕女的,但她給出的理由卻是:"你大姑現在有錢,等她給你哥買了房子還有啥,退休了不也得繼續幹活,還是生姑娘好……"她覺得她喜歡姑娘是出於愛,但細想卻還是因為我女孩的身份可以讓她退休後不用辛苦。

再來細想父母對待低能孩子的表現,如果是中國的一些父母,大概是不允許別人詆譭自己的兒子的。哪怕是事實,也不可以當面議論,因為他們把孩子看成自我的延伸,所以要求孩子完成他們的夢想,認為自己擁有孩子的使用權,因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所以論斷自己的孩子就是在論斷他的尊嚴和麵子。但這種維護又何嘗不是出於自利的目的?

無論是從無私還是自私的角度觀察親情,越過無私和自私的界限,很多行為都難免是以自利為目的的。

02 當低能孩子甘願作你的僕人,接受還是更正?

教育的限度,於「我」有利的便得到默許

大眾覺得低能兒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角度來看都是家庭的負擔,而且這種負擔是單向的,持久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如此,而且人們有時會忽略他們的幫助,是責備他帶來的精神負擔。

在孩子13歲時,由一次偶然的求助——詩人請求孩子幫忙熄燈——開始,孩子每天的活動就圍繞著詩人的生活起居展開了。最開始是熄燈、關收音機這樣的小事,然後是擦鞋、做飯這樣的事情,最後是肩膀按摩以及其他家務全部落在了一個13歲的孩子身上。孩子就像舊時代的僕人兢兢業業的服務著他的主顧,從不叫他名字的父親。

詩人也覺得他任由孩子伺候自己的行為不妥,但他從沒去指正,而是說:"他是心甘情願擦的,沒有任何抱怨。"他稱他的孩子是非正常的邊緣案例,但卻用了"抱怨"這個正常人才會有的行為為自己的放任辯護。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詩人應該教育孩子不該用低價值的幫助討好同學和自己,應該幫助他在正常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他沒有。詩人是愛這個孩子的,但他的愛是有限度的,而這種限度就體現在他對孩子和幫助和教育上。如果更正孩子僕人般的討好費力而孩子又不懂得,如果接受孩子的奉獻能方便自己的生活,孩子又不抱怨,那麼為什麼要費力去更改呢?為什麼要耗費精力教育這個智力低下的孩子,幫助他靠近正常呢?

很多母親的在家中就像舊時代的苦力——擦廁所、倒垃圾的家務全是她的份內事兒,做飯刷碗一日三餐的勞動也是她的應當,丈夫和孩子則理所應當的癱在沙發上沉默的等待。

在社會上很多女性開始反抗這份沉默,宣講著新時代母親應該如何做事,每天接觸互聯網的現代丈夫和孩子是真的不懂他們的行為是錯的麼?也許不是,綜藝裡很多明星幹了家務活後說"媽媽真辛苦"就可以看出,他們明白家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小事,但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在沉默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回到家中還是會做舊時代的地主老爺呢?


同詩人一樣,這沉默是有利於自身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對父母的教育都是有限度的,於己有利的、於親人不利的也會得到默許。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03 詩人會不會拋下低能孩子以旅行結束餘生?

我做出的選擇,你承擔的後果,看不見的苦難便不復存在


有人說窮人家富養孩子是對自己和孩子都沒有益處的一件事,我很認同。

吳叔叔家月收入7000左右,孩子今年第三次考研,在學校旁邊租房、生活等花銷對這個家庭來說都負擔的不太輕鬆,而從小的富養也養成了孩子必須穿名牌的習慣,可以說吳叔叔的女兒在外光鮮亮麗的過著生活,而吳叔叔和阿姨卻在老家緊張窘迫的過著日子。

女兒不顧家庭的經濟壓力繼續選擇考研,而父母在家承擔著她選擇的後果,女兒是真的看不到家庭的拮据和父母的辛苦麼?

某個選擇和隨之而來的後果,這當然不是吳叔叔家遇到的特例,詩人和孩子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詩人決心在詩歌領域沉默後,遭遇了友人和評論家的詫異、譏諷和憐憫,因此選擇變賣房子,以四處遊歷了卻餘生。但問題是他離開之後,孩子怎麼辦?

作為一個低能兒本就很難得到正常世界的尊重,如果唯一的親人不在身邊,不難想象他將會遇到的困境。從詩人提到他的旅行開始,我就忐忑又擔憂著他的最終選擇。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慢慢看到了孩子低能兒標籤下的另一面。他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以自己笨拙的方式愛著父親,固執的堅持著想把失意的詩人拉回詩人的宿命之地——詩歌的世界,我開始猜想也許詩人會被這份愛改變。

故事的尾聲孩子以父親的名義在報紙上發表了詩,我以為詩人會同我一樣感動,會改變他的決定,然而他沒有,他還是選擇了離開,決定把孩子託付給一個鞋匠,而不在思考孩子此後會遭遇什麼。

父親做出選擇,孩子承擔選擇的後果;女兒做出選擇,吳叔叔承擔選擇的後果,這兩個故事本沒有什麼不同,一方的選擇會改變甚至決定另一方的生活質量。

做選擇的那一方是不知道他帶給另一方的結果麼?也許不是。

難道說他們不愛家人麼?也不是。詩人也嘗試過教導孩子,吳叔叔的女兒也知道給媽媽買頸肩按摩器。

他們並非不懂,也不是不愛,只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時,他們更關注自己的選擇帶給自己的好處境,而選擇性地忽視了他們的選擇帶給家人的負擔和壓力,他們不是看不見對方的苦難,而是假裝這份苦難不復存在。


《詩人繼續沉默》從詩人與低能兒孩子的相處中洞察現實親情的限度


不得不稱讚耶霍舒亞對人們心理的把控,他以細膩的筆觸把很多人們下意識的行為抽絲剝繭,把親情中的真相展現給了我們。

無私不足以概括現實中的複雜親情,也許我們該摘下最美好、最無私的墨鏡來細細體察我們的親情和我們與家人相處的點滴,清楚人的自利本能,看到無私、教育與選擇的界限,然後感恩那些抑制本能去愛我們的父母,坦然接受順從本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