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父母应该怎样做父母?

无私奉献,以孩子为人生的重心?

以自我为锚,任孩子自由成长?

还是要什么给什么,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

都不太对。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说法。鲁迅说为人父母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我们的认知中大多的中国父母都是一心一意为孩子的,出现在新闻中的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陪着智力障碍孩子一路考上大学的妈妈,打几分零工为孩子治病的爸爸,然而真实的亲情却不仅如此,还存在鲜为人知的亲情侧面——因为曾被暴力降伏所以仍选择暴力管制的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抛弃残障儿的父母,因为是女孩所以抛弃家庭的父亲……

人与人之间的爱都有限度,亲情也不例外。


亚伯拉罕·耶霍舒亚的中篇小说《诗人继续沉默》就揭示了现实亲情的限度——无私有限度,有些行为的动因是自利;教育有限度,利于己的便被默许;选择时关于对方的思量有限度,看不到的苦难便不复存在。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01 要不要维护自己的低能孩子?

越过无私的界限看亲情,很多行为背后的动因是自利


如果你的孩子智力有障碍,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你会怎么做?就算不维护,也不会随口拿智障的标签去伤害自己的孩子吧,哪怕孩子不认为这是一种伤害。

但在小说中,作为父亲的诗人却是这样描述他的孩子的低能的:

我非常清楚大家都认为他是低能儿,我自己甚至会抢在别人前面宣布。大家都这么看,我的女儿们也不例外。至于我自己,我从没否认过这个事实,毕竟它没有暴露我什么,也不反映我的感官有什么不健全的地方。

有人认为耶霍舒亚的小说十分荒诞,通过反常规的日常描写来讽刺政治与现实,但这篇《诗人继续沉默》中的沉默诗人与低能孩子的父子相处,却并不是荒诞的夸大现实,而是部分现实更具象的体现。

父亲并不在意儿子会不会因为「低能儿」的事实被贴上「非正常」的标签,甚至在一些场合中会作为第一个揭露事实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诗人认为身为低能儿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他从极度自利的角度出发,只在意外界是否会因为他是低能儿的父亲而轻看他,他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尊严。所以他要声明这件事纯粹是个意外,而且不说明他有感官不健全的地方。


亲情经常被称为最无私的情感,但这情感的无私有时却并不能经受得住考验,无私是大样本中的事件A,它出现的概率因人而异,而很多看似无私的行为的背后诱因却是自利。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没有子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身体健康,但这种希望百分百是从亲情出发的期盼么?有过伺候生病家人经历的孩子可以想一想,是否这种希望中也包含着被病弱父母拖住前行脚步的恐惧。

我妈说她是完全不重男轻女的,但她给出的理由却是:"你大姑现在有钱,等她给你哥买了房子还有啥,退休了不也得继续干活,还是生姑娘好……"她觉得她喜欢姑娘是出于爱,但细想却还是因为我女孩的身份可以让她退休后不用辛苦。

再来细想父母对待低能孩子的表现,如果是中国的一些父母,大概是不允许别人诋毁自己的儿子的。哪怕是事实,也不可以当面议论,因为他们把孩子看成自我的延伸,所以要求孩子完成他们的梦想,认为自己拥有孩子的使用权,因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所以论断自己的孩子就是在论断他的尊严和面子。但这种维护又何尝不是出于自利的目的?

无论是从无私还是自私的角度观察亲情,越过无私和自私的界限,很多行为都难免是以自利为目的的。

02 当低能孩子甘愿作你的仆人,接受还是更正?

教育的限度,于「我」有利的便得到默许

大众觉得低能儿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角度来看都是家庭的负担,而且这种负担是单向的,持久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如此,而且人们有时会忽略他们的帮助,是责备他带来的精神负担。

在孩子13岁时,由一次偶然的求助——诗人请求孩子帮忙熄灯——开始,孩子每天的活动就围绕着诗人的生活起居展开了。最开始是熄灯、关收音机这样的小事,然后是擦鞋、做饭这样的事情,最后是肩膀按摩以及其他家务全部落在了一个13岁的孩子身上。孩子就像旧时代的仆人兢兢业业的服务着他的主顾,从不叫他名字的父亲。

诗人也觉得他任由孩子伺候自己的行为不妥,但他从没去指正,而是说:"他是心甘情愿擦的,没有任何抱怨。"他称他的孩子是非正常的边缘案例,但却用了"抱怨"这个正常人才会有的行为为自己的放任辩护。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诗人应该教育孩子不该用低价值的帮助讨好同学和自己,应该帮助他在正常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他没有。诗人是爱这个孩子的,但他的爱是有限度的,而这种限度就体现在他对孩子和帮助和教育上。如果更正孩子仆人般的讨好费力而孩子又不懂得,如果接受孩子的奉献能方便自己的生活,孩子又不抱怨,那么为什么要费力去更改呢?为什么要耗费精力教育这个智力低下的孩子,帮助他靠近正常呢?

很多母亲的在家中就像旧时代的苦力——擦厕所、倒垃圾的家务全是她的份内事儿,做饭刷碗一日三餐的劳动也是她的应当,丈夫和孩子则理所应当的瘫在沙发上沉默的等待。

在社会上很多女性开始反抗这份沉默,宣讲着新时代母亲应该如何做事,每天接触互联网的现代丈夫和孩子是真的不懂他们的行为是错的么?也许不是,综艺里很多明星干了家务活后说"妈妈真辛苦"就可以看出,他们明白家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小事,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在沉默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回到家中还是会做旧时代的地主老爷呢?


同诗人一样,这沉默是有利于自身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对父母的教育都是有限度的,于己有利的、于亲人不利的也会得到默许。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03 诗人会不会抛下低能孩子以旅行结束余生?

我做出的选择,你承担的后果,看不见的苦难便不复存在


有人说穷人家富养孩子是对自己和孩子都没有益处的一件事,我很认同。

吴叔叔家月收入7000左右,孩子今年第三次考研,在学校旁边租房、生活等花销对这个家庭来说都负担的不太轻松,而从小的富养也养成了孩子必须穿名牌的习惯,可以说吴叔叔的女儿在外光鲜亮丽的过着生活,而吴叔叔和阿姨却在老家紧张窘迫的过着日子。

女儿不顾家庭的经济压力继续选择考研,而父母在家承担着她选择的后果,女儿是真的看不到家庭的拮据和父母的辛苦么?

某个选择和随之而来的后果,这当然不是吴叔叔家遇到的特例,诗人和孩子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诗人决心在诗歌领域沉默后,遭遇了友人和评论家的诧异、讥讽和怜悯,因此选择变卖房子,以四处游历了却余生。但问题是他离开之后,孩子怎么办?

作为一个低能儿本就很难得到正常世界的尊重,如果唯一的亲人不在身边,不难想象他将会遇到的困境。从诗人提到他的旅行开始,我就忐忑又担忧着他的最终选择。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慢慢看到了孩子低能儿标签下的另一面。他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笨拙的方式爱着父亲,固执的坚持着想把失意的诗人拉回诗人的宿命之地——诗歌的世界,我开始猜想也许诗人会被这份爱改变。

故事的尾声孩子以父亲的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了诗,我以为诗人会同我一样感动,会改变他的决定,然而他没有,他还是选择了离开,决定把孩子托付给一个鞋匠,而不在思考孩子此后会遭遇什么。

父亲做出选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女儿做出选择,吴叔叔承担选择的后果,这两个故事本没有什么不同,一方的选择会改变甚至决定另一方的生活质量。

做选择的那一方是不知道他带给另一方的结果么?也许不是。

难道说他们不爱家人么?也不是。诗人也尝试过教导孩子,吴叔叔的女儿也知道给妈妈买颈肩按摩器。

他们并非不懂,也不是不爱,只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他们更关注自己的选择带给自己的好处境,而选择性地忽视了他们的选择带给家人的负担和压力,他们不是看不见对方的苦难,而是假装这份苦难不复存在。


《诗人继续沉默》从诗人与低能儿孩子的相处中洞察现实亲情的限度


不得不称赞耶霍舒亚对人们心理的把控,他以细腻的笔触把很多人们下意识的行为抽丝剥茧,把亲情中的真相展现给了我们。

无私不足以概括现实中的复杂亲情,也许我们该摘下最美好、最无私的墨镜来细细体察我们的亲情和我们与家人相处的点滴,清楚人的自利本能,看到无私、教育与选择的界限,然后感恩那些抑制本能去爱我们的父母,坦然接受顺从本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