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隐形之军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国战略发生重大调整,由三晋转向楚国,陆续从西、北两个方向发起连续进攻。公元前279年,白起所部悄然离开上党,加入到伐楚阵营之中。

读史小记:秦·隐形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白起为秦国百战宿将,向来谨慎小心,此役却一反常态。其部数万精锐出武关道,不带粮秣辎重,不留后卫防守,做轻兵之态,一路飞速南下,横扫江汉之地。轻取邓城之后,白起兵团直逼重镇鄢城,这是楚国郢都北面最后的屏障,重兵集结于此。楚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无心出战。一是,此时秦国老将司马错已经从蜀地大出,剑指黔中,威胁楚国郢都的侧翼和后方;二是白起所部人数不多,又有掠袭之态,似无久战之心,坚壁清野待其退兵,看似应为上策。然而这是一次危险的误判。

史料没有任何鄢城攻坚战的记载,秦军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计划“硬啃”鄢城。白起兵团高度机动,在鄢城外围游走,保持着对楚震慑。楚国主力坚守不出、以避锋芒,此举正中秦军下怀。白起轻兵袭扰看似迅猛,只是表面功夫,在其掩护之下,一支隐形之军正在暗中行动,意在彻底摧毁鄢城。这支人马与其说是正规军,不如说是一支“工程兵”,他们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铁锹铁镐,在百里之外的西山长谷筑坝蓄水,修渠引水,以灌鄢城,形成致命一击,楚军全线崩溃。此次工程作业极有可能采取了“分段包干”、各自为战,最大程度利用自然水道、已有堰塘,最大可能减少工程量,串联起百里长渠。

读史小记:秦·隐形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白起所部人数仅为数万,对付周旋的是拥有数十万军民的鄢城,不太可能参与引水工程作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震慑,鄢城之内的楚军不会安守城内、无所作为,既要参与庞大工程,又要保持高度警戒,这对于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无法承载之重。阴阳相守,用兵之道,修渠引水定另有其人。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二十六年),楚国策划联合齐、韩共同伐秦,并派人四处联络,试图重新组织合纵。秦国知晓后,不露声色,但应对之法一招狠过一招。一是,再度启用“知楚派”魏冉为相,谋划伐楚整体方略;二是,“赦罪人迁之穰”,穰属邓地,位于武关道南口,是秦楚拉锯的战略节点,增加此地的人力守备,意在做强攻楚的“桥头堡”;三是,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开始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南阳和穰同属邓地,再次在关键点位增加人力储备,强化区域控制。全盘规划,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三板斧”之后,白起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力充沛的隐形之军随时可为锋线服务。“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秦内有庙堂之算,外有将士之勇,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故战之多胜,攻之多克,国之日强。

读史小记:秦·隐形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