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长平·陷阵之军

长平之战是秦赵大碰撞,也是战国时代提前的对决。赵之惨烈,世所共知,秦之悲壮,何曾所顾。胜者之歌亦是荣光映血,不因事易而为,军旗所向何念生死。

读史小记:长平·陷阵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两军初会长平,秦未有明显优势。一是军不占多,“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秦、赵两军数量大致旗鼓相当,何况赵军素为天下劲卒,以此胜赵绝非易事。二是地利之先,长平地形整体南低北高,赵军先入长平,占据北面山岭高处,依托山壁修建坚固防御工事,占尽地利之便。三是粮草供应,秦军远道而来,赵军本土作战,漫长复杂的后勤供应全面考验国家的综合实力。四是赵将老成,廉颇为百战之将,沉稳多谋,猝遭猛击而丝毫不乱,有序退守而不轻易出战,战术无懈可击。有此四难,秦依然死死咬住长平,因为从当时格局来看,这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齐、楚两强都被削弱,另一方面赵、齐试图改善两国关系,然而关键人物齐襄王、赵威后相继去世。乘机发力,知难而进,秦意在消除东出天下的最大障碍。

史料大多记载,长平对峙长达数年,赵国在等待秦必然退军,秦国在等待赵偶然失误,漫长的僵局使必然、偶然悄悄发生转变。秦国谍报工作卓有成效,赵国贸然换将,赵括带来的是赵国除北部兵团外几乎全部精锐力量。这个变化使秦国决策层完全改变了对于此战的看法,赵国首先“眨眼睛”,几乎空国而出,四十余万精锐进入长平,上党山地沟壑纵横,是天然“口袋”,又使大兵团传统战法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谁担此任,白起!白起!如果说此前长平之战是重要的局部战役,那么此后就是牵动全局的战略对决,秦赵各出全力应在情理之中,赵国应能预料白起必来长平,只是不知何时会到。但是,只要是白起出现在长平,就意味着秦军要发起总攻。因此秦王严令,“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目的为白起争取时间。

读史小记:长平·陷阵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天下武功,无坚不克,不快不破。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赵国换将就是那双蝴蝶的翅膀,白起行动迅速,在大战之前抵达长平,随他而来还有陷阵之军,这是千锤百炼的利刃。三十年前的伊阙之战,撕碎魏、韩两军的结合部;二十年前的鄢郢之战,破釜沉舟,横扫江汉;十年前的华阳之战,急行千里,致命一击,震慑魏赵。纵览上党长壁沟壑,白起要用这把利刃斩断赵军归路。军不在多而在精,“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共三万人,就敢截杀四十余万大军的后路,这是什么样的奇兵?这就是陷阵之军!不计生死,使命必达,如钉子般死死楔入赵军百里长壁,断绝其北撤之路,和援军一起顶住数十万求生大军的反复冲击。

烽火燃尽处,关山寂无声。多少关中子弟永留上党,只是把胜利送回咸阳。国无死士不宁,秦有陷阵之军,才能积累尺寸之功、纵横天下。

读史小记:长平·陷阵之军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