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小偷家族》是日本最富盛名的電影之一,它榮獲了戛納最高獎金棕櫚獎,並在上海上映時一票難求,價格炒到上千元一張票。之所以被中國觀眾如此推崇,關鍵在於這部影片涉及到底層人民的親情觀和價值觀,以“偷竊”視角探討社會中存在的種種關鍵,既新穎又別緻,讓觀眾在感動之餘反思生活中的愛與包容。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01、傳統家庭結構的解體,沒有血緣的家庭依然溫暖感人

整部電影關注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底層邊緣人,在日本有一種說法叫做“無緣社會”,也就是在工業化社會轉型時期,經濟低迷,結婚率、生育率下降,傳統家庭發生解構,人們失去地緣、血緣、社會關係,呈現出一種“無緣狀態”,《小偷家族》體現出的就是這種狀態形式。

連接祖孫三代的並非血緣,家族成員與外部社會血緣關係幾近虛無,男主人公阿治和女主人公信代是酒吧顧客和陪酒女的關係,兩人沒有結婚,奶奶初枝被丈夫和兒子拋棄,靠著微薄的養老金度日,由於不想孤獨終老而與阿治、信代生活在一起。孫女亞紀是初枝前夫再婚後生的孫女,孫子祥太是撿來的孩子,沒有上過學,孫女樹裡則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在深夜被阿治發現,帶回了家中。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由於社會關心和血緣的缺失,他自發形成的關係才顯得更加珍貴,彼此之間相互扶持、關心、照顧,折射出的不單單是一個家庭的關係,更是社會發展中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以及人性的善惡。正是因為這些人中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的依靠才更加溫馨和感人。

02、自我認同意識的樹立與家庭觀緊緊相連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中的自我認同意識發生了變化,這一家生活在逼仄的環境中,卻充滿了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阿治和信代關係並不是由性聯繫的,更不是金錢,而是內心的信任,他說“我們不是普通人”,反映出貧賤夫妻對於真摯情感的珍視。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無法生育的信代起初認為收養被虐待的樹裡會給他們招致麻煩,但看到渾身傷疤的樹裡,她忍不住哭出聲來“那些說喜歡你才打你的人,其實是騙人的,要是喜歡你的話,只會像這樣緊緊抱住你”,而她在面對警察審訊時更是反問“難道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母親應該給孩子提供無私的愛與關懷,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虐待、拋棄孩子,她的說法和做法體現出情感培養的珍貴,即使沒有血緣,依靠心中的愛依然會產生強於血緣的聯繫,一家人的自我認同意識也由此產生。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阿治撫養祥太時也投射出了父親的自我意識,他想成為祥太心中理想的父親,讓祥太認同這個家庭,他教祥太如何吃可樂餅,一起堆雪人,釣魚,享受家庭快樂,他對警察說“我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教他了”,他對祥太的愛如此樸素,只是想讓祥太叫他一聲“父親”,這其實正是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的一種體現。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03、家庭觀的異化,“偷竊”帶來的心靈衝擊震撼

是枝裕和導演通過本片反映出的其實正是家庭的重要性,連接彼此的愛才是親情重要的根基。這並不是一種觀眾熟知的家庭觀,而是異化的家庭觀,體現出社會體制變遷下對人的異化作用,倫理道德和家庭情感發生了相應的異化。

奶奶的死亡是本片的重要轉折,一個靠“偷竊”為生的家庭徹底解體,孩子的生活是偷來的,生活的來源是偷來的,就連希望都是偷來的,是枝裕和說“我並不願意表現英雄拯救世界的橋段,而是希望刻畫出平凡人的真實生活,在艱難維持的生活中不忘尋找光亮的態度。偷來的不能正大光明展現,所以在影片的最後,小偷家族也正式解體。”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偷竊”是背離傳統道德標準的,但是當生存權受到威脅,這種方式卻保留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阿治告訴孩子們“商店裡的東西本不屬於任何人”,其中充滿了心酸和無奈,他沒有別的生存方式,而當祥太和妹妹偷竊被抓,他們認識到父親的謊言,家庭關係再次發生變化,孩子們的世界觀異化了,這些都源於父母無法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而根源仍在社會體制的變化。

《小偷家族》:邊緣人異化的家庭觀,折射出濃郁的愛與包容

《小偷家族》體現出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邊緣人親情維繫的開端、發展和變化,維繫他們親情的僅僅是不被我們重視的“族群認同”,照亮他們生活的是簡單地“活下去”以及片中幾位“母親”偉大的母性光輝,只要人們心中有愛和溫暖,哪怕在夾縫中,也能照亮那些需要被照顧的個體。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影片中的溫暖可以抵抗世界冷漠帶來的傷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