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小偷家族》是日本最富盛名的电影之一,它荣获了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奖,并在上海上映时一票难求,价格炒到上千元一张票。之所以被中国观众如此推崇,关键在于这部影片涉及到底层人民的亲情观和价值观,以“偷窃”视角探讨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关键,既新颖又别致,让观众在感动之余反思生活中的爱与包容。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01、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没有血缘的家庭依然温暖感人

整部电影关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底层边缘人,在日本有一种说法叫做“无缘社会”,也就是在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低迷,结婚率、生育率下降,传统家庭发生解构,人们失去地缘、血缘、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无缘状态”,《小偷家族》体现出的就是这种状态形式。

连接祖孙三代的并非血缘,家族成员与外部社会血缘关系几近虚无,男主人公阿治和女主人公信代是酒吧顾客和陪酒女的关系,两人没有结婚,奶奶初枝被丈夫和儿子抛弃,靠着微薄的养老金度日,由于不想孤独终老而与阿治、信代生活在一起。孙女亚纪是初枝前夫再婚后生的孙女,孙子祥太是捡来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孙女树里则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在深夜被阿治发现,带回了家中。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由于社会关心和血缘的缺失,他自发形成的关系才显得更加珍贵,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关心、照顾,折射出的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关系,更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善恶。正是因为这些人中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依靠才更加温馨和感人。

02、自我认同意识的树立与家庭观紧紧相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中的自我认同意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家生活在逼仄的环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阿治和信代关系并不是由性联系的,更不是金钱,而是内心的信任,他说“我们不是普通人”,反映出贫贱夫妻对于真挚情感的珍视。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无法生育的信代起初认为收养被虐待的树里会给他们招致麻烦,但看到浑身伤疤的树里,她忍不住哭出声来“那些说喜欢你才打你的人,其实是骗人的,要是喜欢你的话,只会像这样紧紧抱住你”,而她在面对警察审讯时更是反问“难道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母亲应该给孩子提供无私的爱与关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虐待、抛弃孩子,她的说法和做法体现出情感培养的珍贵,即使没有血缘,依靠心中的爱依然会产生强于血缘的联系,一家人的自我认同意识也由此产生。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阿治抚养祥太时也投射出了父亲的自我意识,他想成为祥太心中理想的父亲,让祥太认同这个家庭,他教祥太如何吃可乐饼,一起堆雪人,钓鱼,享受家庭快乐,他对警察说“我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教他了”,他对祥太的爱如此朴素,只是想让祥太叫他一声“父亲”,这其实正是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一种体现。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03、家庭观的异化,“偷窃”带来的心灵冲击震撼

是枝裕和导演通过本片反映出的其实正是家庭的重要性,连接彼此的爱才是亲情重要的根基。这并不是一种观众熟知的家庭观,而是异化的家庭观,体现出社会体制变迁下对人的异化作用,伦理道德和家庭情感发生了相应的异化。

奶奶的死亡是本片的重要转折,一个靠“偷窃”为生的家庭彻底解体,孩子的生活是偷来的,生活的来源是偷来的,就连希望都是偷来的,是枝裕和说“我并不愿意表现英雄拯救世界的桥段,而是希望刻画出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在艰难维持的生活中不忘寻找光亮的态度。偷来的不能正大光明展现,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小偷家族也正式解体。”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偷窃”是背离传统道德标准的,但是当生存权受到威胁,这种方式却保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阿治告诉孩子们“商店里的东西本不属于任何人”,其中充满了心酸和无奈,他没有别的生存方式,而当祥太和妹妹偷窃被抓,他们认识到父亲的谎言,家庭关系再次发生变化,孩子们的世界观异化了,这些都源于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而根源仍在社会体制的变化。

《小偷家族》:边缘人异化的家庭观,折射出浓郁的爱与包容

《小偷家族》体现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边缘人亲情维系的开端、发展和变化,维系他们亲情的仅仅是不被我们重视的“族群认同”,照亮他们生活的是简单地“活下去”以及片中几位“母亲”伟大的母性光辉,只要人们心中有爱和温暖,哪怕在夹缝中,也能照亮那些需要被照顾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影片中的温暖可以抵抗世界冷漠带来的伤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