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正文共:1663 字 9 圖

預計閱讀時間: 5 分鐘


我在吃土豆的時候,只吃炒土豆絲兒

這裡面有幾個要點

①炒:不吃蒸的煮的,只吃炒的.

②絲:不吃片兒、塊兒、球、泥狀的土豆。並且粗細和長短有要求

粗細:切菜器的中粗,而且每根粗細得一樣才行。

長短:小於等於土豆的橢圓的長直徑,大於等於短直徑的長度。不能是沿著短直徑切絲兒。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除此之外,還有燉菜時必須用寬粉不能用圓的粉條,燉排骨時排骨必須長得相近並排列整齊,中間一根骨頭周圍包著肉。裝魚的盤子必須得長橢圓的,不能是圓的。切火腿腸必須得是薄片兒,不吃厚的。吃披薩必須得剩下邊兒,像排月亮一樣排好,無論是薄邊披薩還是厚邊披薩。大米飯只能是純大米不能加小米或豆子。。。。。。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從小我媽就很頭疼我吃飯的這件事,她覺得土豆都是一樣的土豆,做飯的人也沒有變,做飯的技術比較穩定,為啥炒中粗的土豆絲兒我就吃,別的粗細或別的土豆做法我就不吃呢?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起初我也以為是我的毛病,然而並不是。


除了輕微的強迫症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不一樣的土豆的做法帶給我的效用是不同的。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效用是什麼?


效用(Utility),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相關的兩個理論:


1.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也就是,我吃第一盤符合我要求的炒土豆絲的時候,特爽,吃第二盤覺得一般,吃第三盤的時候,(⊙o⊙)…有點吃不下,到第五盤,就想吐了。我因為吃土豆絲帶給我的開心程度,隨著能得到的土豆絲的數量增多而減少。記住這個邊際效益遞減規律,以後你可以吹牛X用。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個人的決策行為準則是為了獲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額值。

假如我去自助餐的店裡交固定的金額吃土豆絲,我是為了吃的開心,而不是為了吃回本兒來。


△效用的分類

經濟學家對於效用的理解是有一個過程的。

19世紀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里昂·瓦爾拉斯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等早期經濟學家認為效用如同人們的身高和體重一樣是可以測量的→基數效用論(通常採用邊際效用分析方法)

約翰·希克斯則嘗試了只在序數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希克斯認為,效用的數值表現只是為了表達偏好的順序,並非效用的絕對數值。→序數效用論(採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


(1)基數效用論:該理論認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絕對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數,就是用1、2、3、4……這些絕對數值來衡量效用的大小。

(2)序數效用論: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可以知道自己對不同消費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這些表示次序的相對數值來衡量效用。

(3)兩者關係:不同方法,但結論相同。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效用理論在經濟學裡的應用: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務滿足某種慾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服務時所能感受到的滿足程度。效用是人們的心理感覺,沒有客觀標準。

研究消費行為時,需要假定消費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這就是所謂的經濟人假設。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這個假設不僅是分析消費者行為的前提,也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


△效用理論在金融學裡的應用: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金融學裡的無差異曲線跟CAPM也有關係,如果感興趣,可查看跟CAPM相關的內容:


(完結)發佈證券研究報告業務筆記總結


(完結)證券投顧筆記大總結


完結(期貨投資分析筆記總結)


(完結)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


△成年人為什麼不挑食?


當然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啊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說人話就是,成年人像我啦,每天點外賣的時候,會買自己討厭的東西吃嗎?並不會!所以看起來好像成年人不挑食,買回來啥都吃,那是因為在買的時候就挑過了,只是看起來不挑食而已。


吃喜歡的形狀的食物,裡面的營養、口味未必會跟不喜歡的形狀有差別,但喜歡的食物給我帶來的滿足感更高。


綜上所述,不要再逼我吃不喜歡的形狀的食物啦。

用經濟學解釋為啥我只吃炒土豆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