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經濟價值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用電量具有及時、準確、全面等特點,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長期以來,供需所充分發揮用電量的優勢,從電力視角看經濟運行狀況和發展趨勢,形成了獨特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

電力經濟價值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電能作為清潔、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在經濟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國電能佔終端能源的比重、發電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均超過發達國家同等發展階段時的水平,而且電氣化水平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未來電在經濟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所以,電力行業的管理者、研究者及其他從業人員都很看重電的經濟價值的量化分析。根據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本文梳理總結了測度電的經濟價值的可行途徑和思路,具體方法包括生產法、分配法、投入產出法和計量經濟模型方法等,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1、以生產法測度電的要素價值

所謂生產,即是勞動者使用各種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並得到產品的過程。在傳統農業社會,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力,勞動者所使用的勞動工具比較簡單且相對穩定,正如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所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機器設備、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所以,最主流的經濟增長理論將產出(Y)定義為資本(K)、勞動力數量(L)和技術進步(A)的函數,通常採用的生產函數形式為:Y=AKαLβ。

在國內外文獻中,研究者通常根據分析視角,或者對生產要素重要性認識不同,將上述生產函數進行不同形式的創新變換,如將外生的技術進步內生化為科技創新、知識積累的函數,將勞動力分為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即人力資本),以及將自然資源(包含能源)納入生產函數等。

隨著我國智能製造、電子產品普及、人工智能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環境保護的要求日趨嚴格,電能在各個生產領域中顯得更加不可或缺。這時候,在生產函數里將電量(E)作為單獨生產要素列出,既具有實踐意義,也在理論上具有必要性。那麼,可以假定新生產函數為:Y=AKαLβEλ。基於該函數可計算電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R=λ*(ΔE/E)/(ΔY/Y)*100。如果GDP增長率為10%,當R為20%時,表明電能要素為經濟增長貢獻了2個百分點。這種方法的明顯優勢是,邏輯清晰、容易理解、操作簡捷,可以測度電能要素對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


電力經濟價值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從生產角度,直接利用電力消費量和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得到的度電產值,並以此度量電的經濟價值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雖然經過基期調整、剔除了價格干擾,度電產值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符合人們的預期,但是,這樣計算實質上高估了電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扭曲了地區之間電能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電力只是能源的一部分,電力與其他能源品種之間存在相互替代關係,而且度電價值計算公式實際上只是反映電能利用效率的概念。

2、以分配法測度電的經濟貢獻

政治經濟學將全社會的生產關係劃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上文已經對“生產”進行了討論;“交換”由於涉及不同個體、不同產品之間的交互關係,缺少總量分析的概念,這裡不進行重點分析;“消費”方面,由於電能佔終端能源的比重已經充分體現電在消費中的作用,因此,這裡沒有必要再做分析。下面重點從分配上討論電的經濟貢獻。

所謂分配,即是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產出(GDP)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的配置。正如經濟產出是眾多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一樣,產出也應為各生產要素共同所有。在理論上,產出在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應是各生產要素在其中所得的份額,或者各要素按照其邊際生產力獲得報酬;在實踐上,要素的價格及其收入份額往往取決於市場自由競爭中的供應和需求情況。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已經明確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該報告實際上也肯定了自然資源、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在財富創造中的積極作用,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國情。電力要素支撐了我國在經濟長期持續增長,也當然對應著其收入份額。

然而,如何體現電能要素的收入分配份額?按照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應當從電力行業為社會提供電能生產要素過程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角度測算。為了這種測算須特別注意:(1)電力行業工業增加值是指與發電、輸電、配電、供電所有環節直接相關的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2)電力行業中國有企業較多,而國有企業往往規模巨大、產業多元,需要剔除非電力產業的增加值部分;(3)對於較難區分電力和非電力增加值的企業,可以參考相似企業發電量規模進行增加值估算。


電力經濟價值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在加總測算得到真實電力工業增加值以後,我們就可以計算該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即為電能要素從分配角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理論上,前文新生產函數中的指數 ,既是電能要素的經濟產出彈性(即電能要素每變化一個百分點引起產出變化λ個百分點),也是其所得在總產出中所佔的份額,但是,通過電力工業增加值計算得到的收入份額可能與 的理論值存在一定差異。

3、以投入產出法測度電的拉動作用

投入產出法指的是基於投入產出表展開的一系列研究,而投入產出表是全面反映一個經濟體中各生產部門或產品的投入與產出關係的平衡表,它全面覆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在經濟研究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當前,我國發布的投入產出表有42個行業,其中電力行業包含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之中,沒有獨立呈現與其他各行業的投入產出關係。因此,若要測算純電力行業對其他行業的影響,首先需要根據全國能源平衡表和適時修正法(RAS)等進行拆分,將電力行業從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剝離出來,構造新的投入產出矩陣。行業拆分和新投入產出矩陣構造的工作難度較大,是測度電力的經濟拉動作用的關鍵。

其次,基於新的投入產出矩陣,通過計算電力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係數,可以看出電力行業對前、後向部門的帶動作用;計算產出、居民收入、就業等乘數,可以看出電力行業單位產出增加導致其他各部門產出、居民收入、就業的增加倍數;也模擬測算電力行業稅收變化、電價調整對其他產品價格、產出等政策影響。

電力經濟價值測度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方法也是基於投入產出數據,但又異於投入產出分析法,它是基於經濟學理論引入行為主體的最優化行為,其中各部門生產者根據最優化選擇,確定一組商品價格下的中間投入需求和最終產出,形成社會總產出;各要素(資本、勞動力等)所有者根據價格確定要素供給和獲得相應收入,進而形成對各部門產品的最終需求,與中間需求構成社會總需求,在均衡條件下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等。利用該模型可以進行廣泛的政策模擬,如光伏補貼、電價調整等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其中,電力行業剝離也是進行相關測算的必要環節。

儘管基於投入產出數據的分析方法,能夠提供豐富的研究內容,但由於投入產出表數據更新頻度低,平均每五年更新一次,更新時間晚,目前最新為2015年數據,因此,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時,存在時間不連續、不能反映最新形勢等不足。

4、以計量經濟模型法測度電的多種經濟功能

計量經濟模型是經濟學、統計學和數據的交叉學科,是當今量化分析變量之間相互影響、模擬政策、驗證理論及進行預測的最主要方法,它的模型體系能夠應用於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和麵板(Panel)數據等數據組織類型,宏觀、中觀、微觀等經濟變量,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等各類數據的分析。

因此,計量經濟模型法最大的優勢是,它能夠對電的經濟價值進行更加靈活、多樣、細緻的研究。例如,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電網對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貢獻,特高壓建設對清潔能源消納及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電氣化水平提升與能源利用效率的關係;電價調整對電能替代、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等,都可以通過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得到量化分析。

最後,本文初步對測度電的經濟價值提供了多角度、方向性的研究探析,大量的具體而迫切的研究題目尚有待深入研究,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夠儘早為電力管理部門、行業高質量發展及電力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專家介紹

王向,國網能源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形勢跟蹤、電力市場分析預測、重點行業形勢及能效、能源電力景氣預測預警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能源局能源戰略規劃、國家電網公司發展規劃/科技項目/戰略課題等研究;發表核心期刊學術論文10餘篇;獲得國家能源局軟科學獎1項、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創新獎1項、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獎/軟科學獎/優秀調研成果獎等多項。

譚顯東,博士,國網能源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國家註冊諮詢工程師,國家電網公司“經濟與能源供需分析預測技術科技攻關團隊”核心骨幹成員。長期從事電力供需預測、宏觀經濟、能源經濟、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後負責《東、中、西部能源需求及“西電東送”需求變化趨勢研究》《全國中長期電力供需形勢研究》《考慮用戶行為與行業用電特性的電網負荷特性分析和負荷預測技術研究》等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公司委託的重大課題10餘項。曾合作出版電力經濟專著一部《2050中國經濟發展與電力需求探索》,合作主編電力需求側管理系列叢書兩部《負荷特性及優化》、《能效電廠理論與實踐》。在國內外期刊、報紙上發表文章60餘篇。獲得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能源局軟科學優秀成果獎10餘項,獲得國資委系統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國家電網公司戰略管理和智庫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金豔鳴,國網能源院能源戰略與規劃所能源政策與環境研究室室主任,高級工程師、註冊諮詢師、管理科學專業博士,主要從事能源電力規劃效益評價、能源環境政策分析、電網環保戰略與規劃、城市能源等研究,先後負責承擔多項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公司委託的重大課題,主筆編寫出版《中國電源發展分析報告》等著作,多次獲得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獎、國家電網公司軟科學成果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