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传心授到减字谱,看古琴是如何避开失传的命运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这是神话传说中对仓颉造字的描述,正因为仓颉创造了汉字,中华民族的的文明脉络才能够清晰的流传下来。而唐代曹柔首创的减字谱,对于古琴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正因为减字谱的发明,才能够使得大量的琴曲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在减字谱之前,还经历了文字谱和口传心授两个阶段,以唐代曹柔为界,隋末至唐有短暂的文字谱出现,隋末之前则是口传心授的方式。

从口传心授到减字谱,看古琴是如何避开失传的命运

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在中国很多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也是用的最多的传承方式,在今天很多文化领域还一直保存着这种最原始的传承方式。但是这一传承方式有这其很明显的弊端,就是很多东西很容易就失传了。这一传承方式完全依靠传承者的记忆,如果传承者在中途罹难,那么这项文化马上就失传了。

在古琴减字谱未发明之前,琴谱失传的事情很多。在嵇康的《琴赋》中,有这样的记载:

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下逮谣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别鹤。

这段话里,包含了大量琴曲,《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蔡氏五弄》、《王昭》、《楚妃》、《千里》、《別鹤》,如此多的琴曲,并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正是因为没有完善的记谱系统的出现,导致了大量作品的失传。从魏晋至唐者短短的四五百年间,有记载的琴曲,失传的数量便有如此之多,更何况还有很多被归类为“谣俗”,不被很多人认可的琴曲,失传数量之多,更不可记。

从口传心授到减字谱,看古琴是如何避开失传的命运

文字谱

文字谱出现的时间很短,最早使用文字谱的,便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此谱作者是丘明的弟子,《幽兰》一谱,是其学习此曲的一个过程。文字谱的出现,标志着古琴传承由口传心授进入到了书面谱子。文字谱《幽兰》不仅仅详细记载了这首曲子的指法,学习这首琴曲的过程,上面还记载了包括《幽兰》在内的五十余首琴曲,如《白雪》、《易水》、《屈原叹》等琴曲,但是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原因就在于文字谱的记载太过详细,以至于到了繁琐的地步,“动越两行,未成一句”,是对其最贴切的形容。

在这个阶段,使用文字谱的还有另外一个大琴家——赵耶利,文字谱的出现的时间虽然极短,却是古琴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虽然记谱方式过于繁琐,但是为后人在其基础上删繁就简,创造减字谱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口传心授到减字谱,看古琴是如何避开失传的命运

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

文字谱出现没多久,就被新发明的减字谱取代了,减字谱能够非常方便,准确的表示出演奏的方式,一个音,用一个简单的符号就代替了。发明减字谱的人叫曹柔,明确了左右手的分工,用不同的符号将左右手区分开来。

但是减字谱在这个时候,还只能算是“草创之初”,虽然精简了很多,较之文字谱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精简的并不完全。在明代宁王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中,《霞外神品》一卷中记载的很多都是唐代的谱子,里面的谱子则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减字谱的形态,于如今很多学习过减字谱的人看来,仍然有很多地方如同天书一般。

从口传心授到减字谱,看古琴是如何避开失传的命运


宋朝之前,弹琴多是职业琴人比较多,嵇康阮籍之类的都比较少。所以减字谱虽然创造出来,但是并未精简彻底,整个系统很不完善。进入到了宋朝之后,文人琴群体兴起,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如欧阳修,韩愈,苏轼等人也开始弹琴,“文人琴”群体的参与,推动着简谱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到了明清的时候,减字谱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系统,和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没有很大的差别了。

减字谱从出现,再到历代琴人的不断完善,让古琴曲传承有序,有据,避免了失传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