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我們中國人所有的傳統食物,都是基於文化而來。

傳說中,杜康無意中把煮熟的糧食放在桑樹洞裡,幾天後再次經過,他聞到了奇異的香味,美酒就此誕生。

諸葛亮與西南的孟獲作戰,七擒七縱,最後降伏。在這個過程當中,諸葛亮自己認為殺人太多,於是用麵粉做成了人頭的形狀,作為對於作戰中死去的雙方祭祀,“蠻頭”逐漸變成了饅頭。

而關於月餅的傳說,則更多了一些浪漫。一種說法是源於嫦娥奔月,另一種是朱元璋反抗暴元,這兩種傳說最後都歸於了家庭團圓,所以說,按照我們的觀念,家庭才是文化落地的地方,承載著濃濃的親情。

今天我們享受著眾多美食,物品的豐富程度放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國才能把美食與親情、團圓等結合在一起。

近幾年,在傳統的美食方面出現了一些爭議,月餅就是一個典型。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原來是用來吃的東西,結果包裝越來越華麗,廣告打得越來越響,而月餅本身確越來越難吃,早已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味道。再加上有一段時間送禮成風,每逢中秋月餅便作為禮盒轉來轉去,這種情況引起會社會的強烈不滿,造成的結果就是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

是月餅病了,還是我們病了?

這個問題,在河南商丘永城市的盧師傅那裡找到了答案。

先看幾張圖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單純從圖片上看,我們很難相信這是一個月餅加工廠,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搞研究的。

但是,這又真真切切是盧師傅月餅。

盧師傅是一個專注做月餅的品牌,與其他的月餅相比,有幾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求新。從來不迷信於過去,也從不死抱著“傳統”而守舊,在產品上大膽創新,小心試驗,經過不斷嘗試才推出新品。

求變。在月餅的製作工藝上,盧師傅堅持用新工藝,這與很多主打傳統手藝的產品完全不同。在盧師傅看來,月餅要做到衛生、營養均衡搭配、口味創新,必須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思想與行動要與時俱進。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守敬畏。用盧師傅的話說,把月餅做出來,門檻並不高,大規模去做月餅,材料、技術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對生產過程極其嚴格的管理、如何保證消費者吃進肚子安全才是核心。

把上面的幾點總結一下,你會發現,這就是傳說中的產品力。

所謂真誠勝過技巧。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盧師傅月餅的製作流程非常有意思。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整個加工廠區佔地50畝,放在永城這個城市來說,面積並不大。

到了製作車間,一眼望去,你會感覺到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來源於高度自動化智能加工,上千平方的地方,全部都是智能化的機器在自行運轉,很多地方不再需要工人,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月餅的干擾,同時還能極大地提高效率,降低風險。

科技在食品行業的應用是很偉大的,它不僅能讓月餅更好吃,還能激發一切想象的力量。

在製作工藝之外,盧師傅還有一個法寶,那就是他的產品研究體系。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回到最本質的問題,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這是食品行業最關鍵的問題,只有把這個搞清楚了,你才能升級配方。

盧師傅的公司有一半層樓,裡面收集了全世界兩千多種能吃的東西,包括一些並不常見和並不太好蒐集的,然後做成了一個展館,每一樣東西都做了一個專門的標籤展示。

其實做這件事情,費時費力又沒有收益。但盧師傅不這麼看,他說我做月餅,我首先要了解每一樣食材的特性。

從盧師傅身上,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的變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食品行業相關的廣告大都會說自己的歷史有多悠久,工藝有多正宗,其實這些東西對消費者來說沒有多少意義,100多年前的月餅放在當下是沒人願意吃的。

所以盧師傅從一開始就下了很大決心,花費巨資,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站在很高的起跑線上奔跑,這種做法不僅在永城不多見,全國也不多見。

盧師傅:把月餅做好是一門藝術

通過種種舉措,盧師傅把月餅做成了一門藝術,有種似乎偏執狂的堅持。於是,當盧師傅的月餅到了消費者手口,味蕾自然就被征服了。

永城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漢代文化尤其突出,從那時傳承而來的基因融入到城市裡的方方面面,這是永城的文化,這種文化培育了許多當地的匠心企業,如盧師傅月餅,如皇溝酒業等。如今,他們喚發出新的力量,向陽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