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小型水庫“改”出綜合效益

從“無人管”到“有人管”“專業管”

山東小型水庫“改”出綜合效益

小型水庫是區域防洪和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和示範縣創建,以落實管護主體、管護人員、管護經費為重點,逐步實現小型水庫從“無人管”到“有人管”“專業管”,從沒有經費到有錢辦事的根本性制度變化。

從“無人管”到“有人管”

縣級政府承擔管護主體責任

秋日的莒南縣坊前鎮大坊前水庫,水光瀲灩,風景如畫,是群眾休閒的好去處,而幾年前卻並非此番模樣。

“之前水庫沒人管,壩前壩後雜草叢生,不少村民在這放養牲畜。放水洞工作橋年久失修垮了,壩頂土路坑窪不平、溢洪道垃圾堆積,一到夏季多雨的時候,周邊群眾最擔心的就是水庫裡的水溢到村裡,淹了房屋。”提及水庫之前的樣子,管理員郭軍齋至今印象深刻。如今,不僅壩後鋪種了草皮、修建了工作橋,還建設了管理房,水庫“顏值”不斷飆升。

我省小型水庫主要建於上世紀50-70年代,建設標準低,工程老化失修,且大多分佈在偏遠山區,主要由鄉鎮或村集體管理,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缺人員、缺設施、缺經費”等問題突出,給工程安全運行帶來嚴重隱患。

轉變始於2014年,我省開始探索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試點,莒南、沂水、莒縣、泗水等率先走上改革之路。

“統一配備管理班子、統一建設管理房、統一購置防汛物資、統一健全管理制度、統一搭建信息平臺、統一制訂管護方案。”莒南縣水利局局長王運東介紹,全縣所有小型水庫均實施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六統一”措施,明確縣政府為小型水庫管護責任主體,將水庫管理工作納入鎮街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鎮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委託水利服務中心作為小型水庫運行管理單位。

專業人幹專業事

水庫管理有了“技術保險”

水庫管理專業性強,在明確管護主體的同時,必須要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從水庫管理所到庫區服務中心,從名字的變更就能看出管理範圍和職責的變化。”泗水縣水務局局長吳茂君向記者介紹,泗水縣以4座大中型水庫、3處攔蓄工程為中心,成立了7個管理服務中心,全面推行以大帶小,區域化、流域化管理模式。把全縣79座小型水庫按照分佈及流域,統籌納入各個服務中心管理,構建起了小水庫的網格化管理格局。“通過以大帶小,並將中型水庫的專業管護資源用於小型水庫,相當於給小型水庫管理上了‘技術保險’。”

此外,莒縣積極探索“管養分離”的管護機制,通過組建國有公司實現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小型水庫進行統一管理和養護;莒南聘用161名專職水庫管理員,負責日常巡查,工程類的維修養護等則由政府購買服務和“打捆招標”。

“小型水庫公益性強,自身基本沒有收益,財政資金保障是管理的關鍵。”省水利廳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季新民介紹,自2016年全面開展全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我省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財政經費投入機制,水庫維修養護經費基本達到小(1)型水庫3萬元,小(2)型1.5萬元的標準,去年底又在全國率先印發省級層面的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的意見,明確補助標準在原來基礎上翻番,極大地帶動了地方對小型水庫投入的積極性。

3614座小型水庫爭創“示範”

綜合效益逐漸凸顯

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任務的94個縣,已全部完成改革,涉及5196座(不含青島)山丘區小型水庫,各地全面建立了權責明確、職能清晰的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制度完備、人員到位的管護體系,資金穩定、渠道暢通的經費保障機制,12個縣(市、區)被評為省級示範縣。

“今年‘8·14’特大暴雨中,莒南縣經歷17小時內平均降雨386毫米,最大降雨量512毫米的歷史極值,全縣小型水庫均經受住了考驗。”王運東感嘆,“改革的實效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僅防洪保安,改革還改出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環境也更靚了。”王運東介紹,2017年以來,全縣共新除險加固79座小型水庫,年增加可利用水資源1100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建了一座中型水庫。通過渠系配套和維修改造,恢復、改善農業灌溉面積7萬畝,年增產糧食700萬公斤,增收1200萬元。截至今年11月,莒南縣137座小型水庫蓄水量達到3970萬立方米,受今年雨水多影響,比常年平均多蓄37%,為農田灌溉、漁業養殖提供了重要水資源保障。

今年,我省新增24個縣參與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庫體制改革示範縣創建工作,“兩批示範縣共包含小型水庫3614座,佔全省小型水庫總數的62%。”季新民告訴記者。此外,我省萊西、泗水、沂水、莒縣、莒南等5縣(市)已於9月通過了水利部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範縣創建評估驗收,總數位居全國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