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智燁&丨深度評書·關於陳崇正《黑鏡分身術》

【深度評書·關於《黑鏡分身術》】

文/呂智燁

陳崇正的新書《黑鏡分身術》發佈會結束,過了幾天,我寫了有關這本書的評論發在他的公眾號留言板,他叫我整理好發到豆瓣書評裡;時至今日,我整理好幾個月了,都沒發出,在於豆瓣沒註冊號;其實,生活元素可以簡約,註冊號的步驟為何要這樣複雜,於是索性發在朋友圈,看看有誰能順手轉發吧。

話說陳崇正吧,是胸懷大志的,作品風格非比尋常。對於評論他的作品,不論褒貶也不介懷;這也許就是大度之風吧!他為人也隨和,不拿架子,這也許就是師者的楷模;說話也真實,很少講套路;不過,他寫的作品卻很講究套路。

有套路就有思路,有理論就有維度,概念化的評論容易被套路和理論牽鼻子走。對於評論崇正,我最有發言權之一,最實在的評論是把抽象化改變成形象化。評論不是燈塔,至少是指路人,沿路走,會遇到什麼,又將如何解決,崇正是開路者,想開一條自己的文學路,他有很大的文學野心。我對崇正的文學的形象評論有三:

一、在新書分享會結束後,我在微信群裡問,陳崇正的《黑鏡分身術》有三個名家推薦,為什麼作品不受大眾喜歡?想知道原因嗎?

有人沒看過《黑鏡分身術》,看書名它像是哲學小說。於是我說,他還沒有哲學思想,也許有,沒有顯露。《黑鏡分身術》也算是故事長篇小說,他寫得很詭異;有拉美手法,有《百年孤獨》的碎花的影子;有莫言的敘事風格,偏向魔幻;但崇正的創作風格也有瓶頸,弊端在於過多筆墨寫迷信,寫一個思想落後的、封建迷信的村莊發生的事;這些事大多與作古人有關,寫到最後,村莊沒發展質地變化;人卻是一個一個的物是人非,天地有別;這種闌珊式寫作方式,也許是創新手法的樊籬,風格不蝶化,默默堅持原本之風,讀者圈也就定格在小眾。於是就有了怎麼寫很重要,寫什麼更重要。

二、陳崇正長相誠實,寫作風格卻很詭異,看他的作品,膽子小是不行的,得喝點酒壯膽,你會發現的作品第一頁就寫到某人去逝,之後一直有人謝世,直到最後幾頁也是這樣,彷彿從生的世界裡頓悟出對作古人的悲憫,又像化身為普渡眾生的苦行僧,少一分善良,少一點悲憫之心都沒有膽魄寫下去——這詭異的手法,與故土風俗也有關。這樣的作品風格和寫作手法在國內少有,而顯得獨特。獨特在行為上也許是手法創新,想成立新派,是他內心的想法。其實,不管你是誰,想要成為旗手,立新派的首要元素就是讓作品成為暢銷書。書暢銷了,才有可能成為掌舵人。但是這樣的風格和手法不裂變化蝶,註定不受大眾喜歡,一如你不喜歡不祥和的語言或寓言帶到身邊。這樣寫的義意何在,反映悲劇、顯示沉淪,這西化手法罷了。於是就有了寫什麼是重點,重點在於主角裂變後,帶出什麼信號,傳遞正能量、傳遞生命的價值在於什麼。

三、文學路本來就不好走,我佩服崇正的勇氣和別具匠心的精神的,堅持走魔幻與現實這一條崎嶇的文學路。別人認為路不好走,難道就不走下去嗎?做文學新流派的開創者,他是偉大的,致少精神很偉大。

如果魔幻與現實這一條文學道的思路不理順,將會有大發展,困苦是重重的,至少思想會陷入困苦的路徑中。

比如說:轉筆回到唐朝,八戒想去女兒國拜見女王,迎娶公主,卻無意滑筆寫八戒去了大理寺國,吃素,聽主持講經文,這樣魔幻與現實的手法就脫軌了,魔幻與現實的手法要得是滑筆,不是思想脫節式的摔筆,要的是拿捏魔幻與現實手法之間的過渡式、跳躍式、蒙太奇式,而不是斷層式、斷崖式,非思維式等等。

“兩個輪子一齊轉”的文學套路發展下去的話,將是另一番風景和掌聲。一個輪子走向魔幻與現實的道路,另一輪子走向著社會主義——描寫人類的真實情感,社會上人是主體,在情感上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人是感性的高級動物,人對感性是執著的,總那麼一個美麗的二次元的夢生在心頭,只要夢不破,或者夢破後又重生,作品就接近成功。另外要提一下,不感性的都叫專家或者教授,理智得很,他們。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形象地說,讀者需要一個夢想,作家在作品上要造一個希望出來,而不是把希望徹底毀滅。魔幻與現實的風格,是冰與火兩重風格,多重維度交替迭出,將成大師,新派人物。

而用人類的真實情感路線手法寫作,將受到許多看客青睞。

沿襲所謂的魔幻與現實的風格或手法,大師必定是孤獨的——在市場上。

古人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要市場,成不了大師,成大師,將沒有市場。古人的話留給古人,我們是活在當下,有自己的思路,有時代的語境。我們要“兩個輪子一齊轉”,說白了就是兩手抓,左手抓魔幻,右手抓情感,這需要左腦與右腦同時被開發,並且找到一個平行的支點,靠的就是維度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