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駐臺機構“更名”綠營歡呼?專家:警惕“小動作”背後的政治算計

據臺灣媒體報道,荷蘭駐臺代表機構“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日前更名為“荷蘭在臺辦事處”。消息一出,綠營上下一片歡騰,聲稱“此舉反映雙方關係大突破”,臺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則稱許為“‘臺荷關係’的正面進展”。

不過眼尖的臺灣媒體卻發現,這所謂的“更名”,其中另有玄機。

圖片

(照片來源:“荷蘭在臺辦事處”粉專)

27日晚間,荷蘭駐臺機構更換了其臉書封面照片,圖中用中文寫有“荷蘭在臺辦事處”,相對應的英文(“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名稱中,“臺”卻用的是“臺北”,形同荷蘭只認同“中華臺北”,並非民進黨心心念唸的“臺灣”。

臺灣“中時電子報”對此發文指出,乍聽“荷蘭在臺辦事處”,不少人還以為這個“臺”是指“臺灣”,結果一看英文名稱,才恍然大悟,原來此“臺”非稱“臺灣”,而是指“臺北”。文章指出,此舉實在有點“投機取巧”,也算讓臺灣人見識到,原來“臺北”也可以簡稱“臺”。

圖片

文章進一步點出,根據臺外事部門網站的資料顯示,荷蘭並非第一個把“駐臺北”機構翻譯成“在臺”的國家,之前法國、德國都這麼做,荷蘭不過是如法炮製而已。而有臺灣網友則對此表示,“荷蘭人也學會民進黨當局的投機取巧了,不知道又要賣給臺灣什麼破玩意”。“民進黨當局沒有能力搞民生,只能搞些小動作,真是可悲”。還有網民則調侃,“柯文哲露臉了,‘臺北超越臺灣’”。

圖片

對於荷蘭駐臺機構更名一事,中國駐荷蘭大使館28日回應指出,中國駐荷蘭大使館對此表示嚴重關切,立即與荷蘭外交部聯繫,要求荷方做出澄清,並向對方提出嚴正交涉。中國駐荷蘭大使館強調,臺灣問題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是發展中荷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敦促荷方切實恪守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承諾,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以實際行動維護中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海峽新幹線》特約時事評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表示,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荷蘭曾向臺灣出售潛艇並重創中荷關係;在去年10月,荷蘭的眾議院也通過議案,要求荷蘭政府“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事務”。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在中國與歐美各國關係複雜微妙的情況下,荷蘭此舉不排除試圖在臺灣問題上製造爭議和麻煩,來換取未來的某些籌碼。這一次的“改名”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但是我們必須警惕這一類小動作背後所涉及的政治算計,以及國際保守反華勢力與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聯動。如果未來這種內外聯動增多,將給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增加更多的風險,對此我們應該要做好各類預案,實時地予以反制。

香港中評社也指出,近年已有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相繼將駐臺機構改名,荷蘭雖不是第一個將駐臺機構改名的國家,但因有歷史“前科”,容易勾起中國人的新仇舊恨。中方已向荷方提出嚴正交涉,顯示事態嚴重,荷方必須做出澄清,否則大陸有實力從外交、貿易等方面進行反制,這是各方都能想到的、也很可能會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