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這裡是今日壽寧,感謝關注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閩東日報截圖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春到壽寧斜灘,目之所及,風景怡人。穿行茶山間,只見茶樹疊翠,又聞馨香飄溢。置身茶園,遠眺鎮區,斜灘溪穿鎮而過,古民居群落規模宏大,盡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歷史人文氣息。近年來,斜灘鎮以打造“茶碼古鎮、詩畫斜灘”為目標,將古鎮復興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進各項事業發展,讓古鎮活起來、靚起來。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位於斜灘鎮虎口灘上的新建雙孔木拱廊橋 吳蘇梅 攝

產業多點開花

激活內生動力

4月24日,在壽寧縣映山紅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輛滿載茶葉的貨車緩緩開出廠區,合作社負責人李逢發在旁忙著接聽茶葉採購商的電話。

“疫情對今年的茶葉銷售有一定影響,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特別是我們主打的‘烏牛早’系列綠茶,市場行情依然見好。”李逢發說。

前些年,映山紅合作社對原有茶葉品種進行改良,從浙江引進“烏牛早”這一新品種,十分適宜在斜灘種植,不僅採摘期比原有品種提前半個多月,出產的茶葉品質也有較大提升。

茶業是斜灘鎮的農業主導產業,早在清末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閩浙一帶的茶葉多彙集於水運便利的斜灘,進而遠銷東南亞及西歐等地。目前,斜灘鎮擁有茶園2.6萬餘畝,茶廠20餘家,全鎮過半人口從事茶葉相關產業。

近年來,斜灘鎮為破解茶葉品種單一、茶青收購不高等制約茶產業發展的難題,加大茶葉品種改良、基地建設、質量安全、主體培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全面鞏固提升茶園面積2.2萬畝,改造新植新品種3000畝,建設改造高標準茶園4000畝;另一方面,通過搭建電商平臺,培育樓下村、山田村電商示範點,拓展線下線上銷售渠道,促進茶農增收致富。

在傳統茶產業穩步提升的同時,當地特色農業也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寨頂崗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引種紅心、金豔、黃金果等獼猴桃品種,畝產值達2.4萬元至4萬元,投放到市場的鮮果連年供不應求,目前已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獼猴桃種植基地之一。此外,油茶、蘭花、沙糖桔、蜜柚、孔雀等特色種養產業也逐漸在斜灘形成規模。

斜灘鎮黨委書記劉在翔表示,全鎮將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繼續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保護綠水青山

提升鎮區顏值

走進斜灘鎮山田村,一條小河從村前的山腳流過,水質清澈。村口有一片面積頗大的田地,綠油油的菜苗,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園氣息撲面而來。山田村村主任張金生告訴記者,幾年前,這片田地還是汙染企業的聚集地。

上世紀90年代,斜灘境內相繼辦起造紙廠、塑料米廠、石板材廠等企業,加之畜禽養殖汙染嚴重,水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當時,僅山田這個小村,就有鑄鋼廠、塑料米廠、造紙廠等染汙小企業達8家之多。

治本先清源。2017年,斜灘鎮黨委、政府對境內汙染企業、畜禽養殖場等進行全面排查摸底,公安、環保、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聯合治汙,對相關汙染企業進行拆除,對礦山進行封閉和復綠。經過重拳出擊,共拆除16家“五小”企業、14家生豬養殖場。

重典治汙,帶來了水環境的明顯改善,潺潺碧水再度流淌在斜灘的溪澗河道中。發生變化的不只是自然生態環境,在人口聚集的鎮區,一場舊貌換新顏的“蝶變”也在悄然進行。

近年來,該鎮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不遺餘力推進鎮區環境建設。古色古香的店鋪招牌一改往日的雜亂無章,令鎮區街道多了古韻;大手筆建設濱水木棧道、改造提升江心公園、興建廊橋生態護岸等,為茶碼古鎮的水文化開發利用打好基礎;鎮區分期開展立面改造,鋪設提升巷道800米,累計拆除違建3000多平方米,進一步優化提升人居環境;通過實施“兩村一社區”協同管理,對鎮區環衛管護實行市場化運作,使鎮區變得愈發整潔。

隨著斜灘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鎮區汙水管網(二期)工程、942縣道石井段拓寬改造等項目建設,居民的生活環境指數更是有了質的提升。

留住歷史文脈

推進文旅融合

舊時,斜灘溪水運發達。在悠久的歷史中,無數南來北往的商船在這裡拋錨揚帆,為斜灘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蹟。

在斜灘鎮區,至今仍保存著100餘棟木構民居,郭公木故居、郭家大宅、盧家“進士第”、何家“大夫第”、周家“朝議第”等都是明清時期古建築的“活標本”;何家巷、周家巷、郭家裡等以姓氏命名的小巷,更是記錄了一部部家族史。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座古鎮,讓人記憶深刻的不僅有磚木構築的歷史,還有獨特的民俗。由於過去商貿繁榮,斜灘人在生產生活中積澱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在這裡,既有“柔軟潤滑,平如水鏡,輕如羅綃”而飲譽閩東的斜灘苧麻手工織布,也有令人神往的廊橋文化、“鐵枝”技藝、趕墟傳統和美食文化。

斜灘特殊的高山地理環境還造就了獨特風景,那句有名的壽寧民謠說到“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其中“車嶺”的起點便位於斜灘。

近年來,坐擁這些豐富文化“寶藏”的斜灘,深入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特色,講好古鎮故事,擦亮閩東四大古鎮、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生態鄉鎮等地域名片,大力傳承斜灘槽、臺閣鐵枝和苧麻工藝等傳統民俗文化,發展古鎮全域生態文化旅遊。

斜灘鎮緊抓車嶺古道被列入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契機,大力推進車嶺古道的修繕保護,除了劃定古道保護區範圍,還投入專項經費綠化古道兩側,設立森林防火宣傳牌、簡介牌,打造車嶺古道入口迎賓門以及起點、油坊、車嶺碇步等節點。

此外,斜灘還利用獨特的山水優勢修建廊橋主題公園、親水攔河壩建設等項目,為發展旅遊產業打下堅實基礎。為提升古鎮知名度,該鎮還通過舉辦“2019斜灘獼猴桃採摘旅遊節”“全國百名詩人壽寧採風活動走進斜灘”,初步形成“逛木拱廊橋、賞江心公園、觀古渡口、看古民居、爬車嶺古道”鄉村旅遊路線。

劉在翔說:“斜灘將依託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稟賦,以發展文化生態旅遊業為主線,深入發掘茶業古城和碼頭商埠文化,發展文化創意、鄉村民宿、農家樂、休閒產業,謀劃推進一批文旅融合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擦亮‘茶碼古鎮,詩畫斜灘’品牌。”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來源:閩東日報,作者/ 龔鍵榮

主編:範建桃、吳信德;編輯/校對:劉守芳、林春玲

目之所及,風景怡人……注入了新生機的古鎮活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