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茶葉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和農產品,喝茶作為一件生活中的常見事情,為什麼茶行業水這麼深,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作為消費者,買個茶這麼難?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首先,茶葉作為一個非標的農產品,很難有大型的頭部品牌企業,我們在買電視買冰箱洗衣機的時候有很難有這樣的困惑,因為已經形成的幾個大型的品牌,一般也就是這幾個品牌去篩選,但茶業,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茶葉品牌,多半是區域性的品牌,或者是品類性的品牌。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我們說到天福會想到鐵觀音,武夷星會想到大紅袍,正山堂想到正山小種,或者是黃山毛峰,西湖龍井等,目前把品類做的比較齊全的相對用標準化來做的比較好的還是我們茶行業大家詬病很多的小罐茶。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還是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小罐茶,這才是茶產業的方向。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其次,是茶葉消費者不成熟,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就是物美價廉,至於物美不美就很難知道,尤其是茶葉,你看大紅袍,如果沒有喝個大半年專喝大紅袍,認真系統的喝,是很難會有一定的品鑑水平的。所以更多的評價就是價廉,這也是很多不良商家打著精品茶葉的貼標,拿不知名不知出處的茶葉遠超出成本的價格銷售,你說心動不心動,所以對C端市場做好茶葉是不容易賣的出去的。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然後,是市場監管問題,說實在的目前的單位監管體系,不可能會監管到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哪怕能監管到部分,也因為處罰力度、生產商的犯罪成本太低讓劣質茶充斥市場,也就是有朋友說的劣幣驅逐良幣。當市場上滿地是100到500之間的金駿眉,500元的馬頭巖肉桂,就擠佔了真的金駿眉的生存空間。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說個真事的事情:我知道一位開茶莊的朋友,租金一年15萬,店裡還請了位茶藝師,工資差不多6萬一年,再算上多如牛毛的費用,20萬一年是最基本的。按500一斤茶葉的均價計算,400斤茶葉已經無形中沒有,按照300的均價來計算,666斤茶葉已經交了費用。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一個茶莊一年能賣多少斤茶葉?做得極好的茶莊算上批發過不了2000斤(不算十大名茶所在地),一年能銷售1000斤茶葉臉上都可能已經笑開了花,500-1000斤是常態(夫妻店)。那還是按一年1000斤的銷量,300元一斤的均價算,去掉600斤,還有12萬在當下的社會能幹嘛?別忘了,還有庫存茶葉沒算在裡面。

為什麼茶行業充斥著騙子和大師?既不講行業規範,又不講道德誠信?

這位朋友第一年老老實實做好茶和本地茶,虧得底朝天,夫妻差點離婚,第二年想明白了,大部分換成仿製茶,正宗的雨前金壇雀舌線下零售價不會低於500元,而四川湖北的雀舌只要300以內,利潤還高些,生意逐步上了正軌.......

所以,怎麼可能不“以次充好。”生活所逼,沒有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