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中,北宋與西夏戰爭失利後,為解決財政等諸多問題,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

范仲淹實行新政以來,裁撤冗官力度過猛,仁宗終於坐不住了,於是和晏殊前去范仲淹住處說情,勸他暫停整治吏治。沒想到范仲淹厲聲拒絕,無奈的仁宗和晏殊只能先後離開。

一身樸素裝束,一椽破舊的房屋,這就是范仲淹生活的標配。從他來到東京開始實行新政的一刻起,他就做好了要大幹一場的準備。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范仲淹獻諫言

但正如仁宗所說,在短短半年時間裡,范仲淹就從一個上下賓服的人,變成了一個實行苛政的酷吏。人們對待范仲淹似乎來了個大反轉,那麼,范仲淹究竟"做錯"了什麼?

一、一顆赤子之心

如果要是說范仲淹犯了錯,勉強算得上的,就是他的赤子之心。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是非曲直太過於絕對,他要改革的是大宋的冗官,是大宋的手腳,甚至是大宋的內部,難度之大,可以預見。

而實行這一新政的不是別人,正是一片赤子之心的范仲淹。仁宗在選人的時候,確實選了一劑猛藥,而且還不是一個。

慶曆三年,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富弼時任樞密副使,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聽到這一消息,天下無數為國為民的士子為之振奮,都紛紛感覺大宋天子選賢舉能,定能做出一番偉業。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石介寫《慶曆聖德頌》歌頌任用范仲淹等賢才

起初,是仁宗有實行新政的想法,於是痛定思痛,狠下決心,啟用范仲淹的。要知道,范仲淹不是一般人,仁宗放了箭,自己也無法讓他收回來,因為這支箭,是范仲淹。未親政的仁宗在大殿上為章獻太后祝壽時,范仲淹就諫言這不合禮制,並且建議太后還政給仁宗。這讓提拔他的晏殊甚為難堪。如今的他,知道自己是要幹一場事業,於是來到京城之時,家眷通通都沒有帶來。

《清平樂》中,范仲淹有這樣的話,他說改革就要身無掛礙。而官家的話也值得回味,他說自晏殊到朝廷大多官員,身上都帶了不少"麻煩",你如此不戀麻煩,也不怪你不懂丟不掉麻煩的芸芸眾生了。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仁宗勸范仲淹

范仲淹有一顆赤子之心是無疑的,但是正如仁宗所說,他用自己的道德高尚來要求芸芸眾生,就變得苛刻了。

章得象曾上言說道,實行新政四個月,僅河東路一路,裁撤的官員就有兩成,有的沒有什麼大過錯,也給裁了。就連大名鼎鼎的包拯,也在抱怨之列。

二、改革實質上是改祖宗制度

不過,說范仲淹苛刻的人可能不知道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當時最大的問題確實是冗官問題,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宋朝為了限制朝臣及地方的權利,在官吏制度上,設置了很多互相限制權利的官職。比如為了限制宰相權利,設置了參知政事。地方官員、軍旅更是如此。雖然保證了皇權的穩定,但官員冗雜,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開支。到了仁宗時代,冗官、冗員、冗兵、冗費已經爆發式增長,政府已經入不敷出了。

當時還正值北宋與西夏交兵失利之後,雖然范仲淹等人取得了邊境戰爭的幾次勝利,但也不過是實現回到談判桌的機會罷了,還是要有戰爭賠款的。錢從哪來?以後國家要往哪裡走?都是新政要解決的問題。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北宋邊城

在實行新政之前,仁宗多方徵求過意見。比如呂夷簡就說,改革就是要動祖宗的家法,那是社稷的根基,雖有問題但不能輕動。

呂夷簡作為前宰相,說得不無道理。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因自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於是特別重視官吏制度,他設置了非常繁雜的文官制度。雖然保證了皇權不動搖,但逐漸加大的官僚隊伍讓北宋入不敷出,更何談戰爭。

所以,新政不得不先動吏治,而范仲淹作為給北宋開藥的先生,雖然改革本身也很溫和,但對官吏也確實壓力不小。

關鍵是不光是一般官吏,還有權貴之子的恩蔭制度也成為了改革的打擊對象,這引起了統治階層極大的反彈。因為地方和朝廷,朝廷和後宮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後這場改革也只有草草收場。

三、治國方略與朋黨之論

早在仁宗還沒有執政之時,章獻太后就和他說過,治國如執秤。帝王主要是掌握平衡之術,這朝廷的大臣,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只要帝王善於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就能保證執政根基穩固。

相反的話,章獻太后沒有說,但是在很多年以後的慶曆新政中,仁宗及朝臣都上了一節生動的帝王執政方略的課。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宋仁宗思考國事

按理說,范仲淹作為一個品德高尚的,憂國憂民的士人,和朋黨是掛不上鉤的。但也許是太想實行新政的仁宗,當時就啟用了一批和范仲淹一樣的官員。在范仲淹執政之後,他們也都積極提攜後輩。

與此同時,新政的實行使得無數官員從恩蔭豐足、吃喝無憂,一下子生活水準嚴重下降,他們又與朝廷官員有著各種聯繫。於是他們的反撲開始了。

《清平樂》中,以夏竦、鄭戩為代表的朝廷諸臣為一黨,以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等為一黨。很顯然,前者算不上有組織的一黨,而范仲淹一派,則勢力甚大。當滕宗諒受到諫官彈劾時,范仲淹為了他甚至用自己的身家性命為他擔保,"黨同"之形已現。而隨後的狄青抓劉滬,這讓仁宗感到君子也會報復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後來雖然狄青請求寬恕劉滬,仁宗也有些釋疑。但後來的事件則使范仲淹等人無法再繼續執政了。夏竦讓人仿照石介筆跡,誣衊富弼私撰廢立詔書。這就是謀反的罪過了。

雖然仁宗並未全信,但足矣看出朝內外反對聲音之烈,一方權利太大,一方反撲太猛。但權衡雙方,只有犧牲有朋黨之嫌的范仲淹一方。無論如何,范仲淹等人是不能再執政了。

早在新政實行初期,仁宗問當時才24歲的司馬光對新政看法之時,他就說冗官是必須裁的,但現在冗官群體已經太大了,裁一個地方大員就影響一方政令,牽動地方民情,更何況是有可能有人誤導民情,煽動民亂,甚至影響官家與執政了。

《清平樂》范仲淹從改革先鋒,到黯然退場,他做錯了什麼?

《清平樂》劇照:24歲的司馬光表達自己政見

可以說,司馬光的看法是有真知灼見的。范仲淹本來就是仁宗改革政治的一把手術刀,劇痛是必然的,但是他也為未來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