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和蒙學經典?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和蒙學經典?現在很多家長認識到了國學的重要性,會讓孩子大量背誦,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的是學前就讓孩子背誦上百首古詩詞。

感受一下某小學的作業,一天之內既要背誦《大學》,又要背誦《秋夕》,還要預習《山居秋瞑》。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和蒙學經典?

當然,也有家長說這些國學書裡有很多內容已經不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的情形了,是文化槽粕要摒棄。

也有著名的文化學者餘秋雨,批評這種記憶古詩詞的做法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詳見餘秋雨老師的喜馬拉雅課程“中國文化必修課”)。

是不是應該讓孩子背誦這些國學啟蒙書,或者古詩詞呢?

從精神角度上來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書確實沒有太多現代所要宣揚的精神,比如平等、民主、創新。不符合我們現代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家長應當有所取捨。

但是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來說,這些書又是讀起來押韻、好玩,適合孩子在遊戲中玩學。而且,這子些書作為古代孩子識字的課本,也是有教學價值的。

史書記載梁武帝讓人從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碣碑石上拓下來1000個各不相同的字,一字一字地教授給皇子,但是這種教法雜亂無章,枯燥、難記憶,收效甚微。

於是,梁武帝就命周興嗣用這1000個字寫一篇適合皇子皇孫的啟蒙讀物,周興嗣接到命令連夜伏案編集,一夜白頭,寫出了一篇韻文。這就是《千字文》,把1000個看似不相關的漢字組合在一起,但每一句都是有意義的。

周興選擇的內容從遠古的混池初開、日月運行、四季循環開始,到伏氏、神農氏、天地人三,再到倉額造字、祖製衣,囊括了天地、歷史,修身、讀書、居住等各種社會文化知識,對偶押韻,有意義又有意境。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和蒙學經典?

作為特定時代的文化產物,這些讀物是對一個時代的再現,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從瞭解歷史的角度去讀這些書。

是不是要背,看家長怎麼看待這些書。如果選擇讓孩子背,那麼我提醒一點,家長最好不要生硬地用這些書裡的內容來教育孩子。

比如,讀到《三字經》中的“子不學,非所宜”,你不要用這句話去教育孩子說,《三字經》裡這樣寫了,你就應該好好學習,這樣做是在要挾孩子。

古詩詞是中國語言的密碼,是中華文化的結晶,無論從語言表現力還是文化的傳承上來講,古詩詞都是非常值得背誦的。

古詩詞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凝練而精準的表達,這是對孩子語言方面的訓練;另外,古詩詞也是中華文化和審美的集中體現。所以,不管從語言文化的啟蒙,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古詩詞都是非常值得背誦的。

但是,按餘秋雨老師的說法,古詩詞可以分為18等級,低級別的就絕對沒有必要背誦了,記得多了確實會影響判斷力和文化創新能力。

大致來說,出現在中小學教材上的近百首古詩詞掌握了就夠用了,多背無意義。

有些詩詞,家長是需要講解或給孩子疏通一下的,小學生理解任何事物都非常依賴於具體場景,家長不能空洞地教科書式地講解,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去講解。

具體的古詩詞,可以藉助於網絡把相應景點的照片或視頻調出來,當然,有機會去現場是最好的。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和蒙學經典?

學齡前兒童背誦詩詞也可以,但是要結合孩子的理解能力進行,不可以過度超前,讓孩子枯燥地死背!

如果是這樣背古詩詞,我認為背也是白背。我以前接觸過一個孩子,上小學前就把唐詩三百首都背會了,但是到了小學開始學習唐詩的時候,這個孩子連30首都沒有記住。

這就好比是小馬拉大車,小的時候,孩子應該長身體,經常帶他去看看花、溜溜彎兒,孩子會很開心,但是你非得說馬早晩都要拉車的,還不如現在就套上車讓它拉吧,到它長大了,就能拉更大的車了。

但是沒想到。小馬的身體卻沒有長起來,當人家的馬兒吃好了草、跑遍了整個草原回來得很健壯的時候,你那匹小馬還是很瘦、很小,它沒有長起來,依然拉不動大車。

給孩子啟蒙的家長其實就是養馬,不應該一味地去追求馬兒拉了多少貨,應該讓馬兒先把身體長起來。

如果沒有讓孩子認識自己、聯繫生活、產生共鳴,背那麼多古詩詞有什麼用呢?

如果大家覺得有用處,請點個贊,也歡迎評論區提問; 點擊頭像關注我,聽我聊聊教育那些事兒。

參考李懷源老師的相關訪談節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