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古代十大預言師之一,大明第一推手

說起劉伯溫,念過書的孩子們一定會對他的《燒餅歌》印象深刻,因為《燒餅歌》就如同一部在歷史發生前就已經寫好的歷史書,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解讀它,然後等著它發生。


他是中國古代十大預言師之一,大明第一推手


中國古代十大預言"之一

關於劉伯溫,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想要測試一下劉伯溫是否真的神機妙算,於是將一個咬過一口的燒餅用碗蓋著,然後召見劉伯溫,並問他碗中為何物?劉伯溫不慌不忙的坐下,掐指輪算,說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明太祖頓時為之讚歎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燒餅歌》便由此而來,它的內容其實就是朱元璋和劉伯溫的一番對話,當朝史官記錄成了一部推測國運的讖語詩作。因為預言得比較準確,而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預言"之一。

劉基(1311- 1375年),別名劉伯溫、劉誠意,諡號文成大師,明朝著名道人,精通奇門遁甲,兵法佈陣,明代浙江行省青田縣南田鎮(今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人,明朝開國功臣,官至上護軍。

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人物,一生經歷過“四落五起”,他在五十多歲才成為朱元璋的宰相,與朱元璋一起帶兵作戰,出謀劃策,取得龍灣之戰、江州之戰、鄱陽湖大戰等戰役勝利。他們消滅了陳友諒,為朱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後來,劉伯溫相繼出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並首任考試官。任職期間,他為明朝制定了系列典章制度,制定《戊申大統歷》,確定曆法,參與《大明律》的草創、奏立軍衛法,加強軍隊制度建設,復興科舉,輔弼明王朝人才培養和選拔等,被譽為“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與其他謀臣不同,他既輔佐了朱元璋完成“一統江山”大業,還助其制定一系列制度以“開國立政”,搭建了國家運行的基本框架,此後才逐漸退隱。劉伯溫不是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曾說“是故辭禍有道,辭其的而已矣”。從當時的處境看,劉伯溫謀高震主,危機四伏,但其拒絕高封,逐漸化險為夷全身而退。而後朱元璋以兩種方式表彰其功勞:一是為其家鄉青田縣減輕賦稅,二是上三代封為永嘉郡公、永嘉郡夫人,受封永嘉郡祠。

一位通“天地人”的全才

除了對明朝的貢獻,劉伯溫的智慧還體現在那個戴著鐐銬跳舞的環境中,盡其所能發揮才智,還能保全自己,全身而退。他還是一位通“天地人”的全才式人物,他的思想承接先秦文化之傳統,融會百家,朱元璋曾讚許他“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即使在劉伯溫離世後,原本不世襲的“誠意伯”爵位,朱元璋也授其子孫可世襲,俸銀從兩百四十石提升到五百石。朱棣奪位後,劉伯溫的第二個兒子劉璟不願歸從,認為其為篡位。劉璟在牢裡自殺後被送還故里埋葬,並未累及族人。劉家由此繁衍開來,其家族至今有六萬多人,大多分佈在浙江省溫州市麗水地區。

中國文化向來“家國同構”,治國之道與治家之道是相通的。家、家族、國家,從組織結構看皆以宗法體系為統領;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角度看,則都是以“修身”為根本,目的都在於化民、成人、為善。

現在我們回顧劉伯溫的治國治家思想,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道教的影子。劉伯溫指出:治家之道的根基在於“修身”。所謂“修身則成己”,成己不單單指道德規範的修養,還指向成就自身天性的成長,這個“天性”指的是《易經》裡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裡的“天命”,與《中庸》所記載“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中的“天命”異曲同工。劉伯溫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其思想中多次強調尊重天性,尊重人性和物性,順應天理,因道而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