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古代十大预言师之一,大明第一推手

说起刘伯温,念过书的孩子们一定会对他的《烧饼歌》印象深刻,因为《烧饼歌》就如同一部在历史发生前就已经写好的历史书,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解读它,然后等着它发生。


他是中国古代十大预言师之一,大明第一推手


中国古代十大预言"之一

关于刘伯温,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想要测试一下刘伯温是否真的神机妙算,于是将一个咬过一口的烧饼用碗盖着,然后召见刘伯温,并问他碗中为何物?刘伯温不慌不忙的坐下,掐指轮算,说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明太祖顿时为之赞叹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烧饼歌》便由此而来,它的内容其实就是朱元璋和刘伯温的一番对话,当朝史官记录成了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因为预言得比较准确,而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预言"之一。

刘基(1311- 1375年),别名刘伯温、刘诚意,谥号文成大师,明朝著名道人,精通奇门遁甲,兵法布阵,明代浙江行省青田县南田镇(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上护军。

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一生经历过“四落五起”,他在五十多岁才成为朱元璋的宰相,与朱元璋一起带兵作战,出谋划策,取得龙湾之战、江州之战、鄱阳湖大战等战役胜利。他们消灭了陈友谅,为朱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伯温相继出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并首任考试官。任职期间,他为明朝制定了系列典章制度,制定《戊申大统历》,确定历法,参与《大明律》的草创、奏立军卫法,加强军队制度建设,复兴科举,辅弼明王朝人才培养和选拔等,被誉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与其他谋臣不同,他既辅佐了朱元璋完成“一统江山”大业,还助其制定一系列制度以“开国立政”,搭建了国家运行的基本框架,此后才逐渐退隐。刘伯温不是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曾说“是故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已矣”。从当时的处境看,刘伯温谋高震主,危机四伏,但其拒绝高封,逐渐化险为夷全身而退。而后朱元璋以两种方式表彰其功劳:一是为其家乡青田县减轻赋税,二是上三代封为永嘉郡公、永嘉郡夫人,受封永嘉郡祠。

一位通“天地人”的全才

除了对明朝的贡献,刘伯温的智慧还体现在那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发挥才智,还能保全自己,全身而退。他还是一位通“天地人”的全才式人物,他的思想承接先秦文化之传统,融会百家,朱元璋曾赞许他“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即使在刘伯温离世后,原本不世袭的“诚意伯”爵位,朱元璋也授其子孙可世袭,俸银从两百四十石提升到五百石。朱棣夺位后,刘伯温的第二个儿子刘璟不愿归从,认为其为篡位。刘璟在牢里自杀后被送还故里埋葬,并未累及族人。刘家由此繁衍开来,其家族至今有六万多人,大多分布在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地区。

中国文化向来“家国同构”,治国之道与治家之道是相通的。家、家族、国家,从组织结构看皆以宗法体系为统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角度看,则都是以“修身”为根本,目的都在于化民、成人、为善。

现在我们回顾刘伯温的治国治家思想,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道教的影子。刘伯温指出:治家之道的根基在于“修身”。所谓“修身则成己”,成己不单单指道德规范的修养,还指向成就自身天性的成长,这个“天性”指的是《易经》里所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里的“天命”,与《中庸》所记载“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中的“天命”异曲同工。刘伯温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其思想中多次强调尊重天性,尊重人性和物性,顺应天理,因道而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