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未必“有用”-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近讀《愛書來》,揚之水存谷林信札。如沐清風,徐徐動人。

其中有一封為谷林復宋遠信。谷先生言:“讀書未必有成,因之也未必有用,但我以為這總是人間最好的東西,值得用最熱切的感情去愛。”此言彷彿天籟,是的,就是這樣的。

我喜歡讀書,信手寫些讀後感,偶有小成。常有網友諮詢一個普遍的困惑:讀了很多書,好像沒什麼用。請問,怎樣提高讀書的效率?

提問的人,大半不熟。這個“有用”的標準,我很難拿捏,到底什麼樣的書才算有用呢?就像別人讓我薦書,我總是為難。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眾口難調,讀書是那麼私密的一件事。只得泛泛地說,關鍵一點,做到“主題閱讀”。

2020年春天,很多人在讀疫情相關的書籍。讀讀《鼠疫》,讀讀《1918年之疫》,對於理解這場疾病有用。我的建議是,若想弄清問題,要多讀,十幾二十本吧。比如,《醫學史》《瘟疫與人》等歷史書,《逼近的瘟疫》《槍炮、病菌與鋼鐵》等社科書,還有《失明症漫遊》《霍亂時期的愛情》等文學書;進一步,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和齊格蒙·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從文化和哲學的角度揭示了流行疾病所隱藏的政治修辭、民族主義和官僚之惡……

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形成環路,閱讀的方法很簡單,但大多數人畏難退卻,只讀一兩本,認識還是膚淺。按我的方法去讀,會很全面、深刻,背景類的介紹也不用重複閱讀,實際上很省時。有些人懷疑或嘲笑我,認為一年讀幾百本書,是不可能的。我打個比方,你總不運動,跑上幾步就大喘氣,還說別人怎麼可能一口氣跑十幾公里。你壓根兒不知道別人天天鍛鍊,天天在跑,自然駕輕就熟,很快就能到達終點。說不定,還能說出這一路看過的風景呢。

讀書目的有所不同,從學習或研究而論,效率當然要緊,須追求“有用”。有本書叫《怎樣讀書》,彙總了胡適、蔡元培、朱光潛等民國學者的現身說法,有興趣者可找來一讀,結合實際,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若從“愛書”而言,有沒有用就不打緊了,最好的狀態,反而是“無用”。

總奔著“有用”而去,功利心太強,會讓人焦慮,會丟失心意。不管什麼事,喜歡總是最根本的。隨手撿起一部隨筆,《朝聖者的碗缽》,大詩人菲利普·雅各泰傾倒於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畫作,雅各泰說:“我發現一切人類的不幸均來自一個原因:他們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在家中休憩……”你看,答案多簡單。專注必要之事,棲居真實之中。

讀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愛讀書的,不妨多讀。不愛讀書的,也無妨。人生可以有諸般樂趣,旅行、種花、觀影、聊天,讀書並不比別的更高尚,讀書只是比別的事物予我以更大的空間。肉身居於斗室,靈魂卻彷彿開了天眼,望向極遠的去處,望向自己的內心。

我在“有用”的書上畫線,勾畫記憶,建立聯繫。因為活著,首先要有物質資料。我把讀書當事業,謀生存,求進步。讀書在物質上沒有太多回報,甚至從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看,是“虧本”的。谷先生的“讀書未必有成”,真是句忠告。只是啊,就這樣,一天一天,一天一天,讀啊讀,“風吹哪頁,就讀哪頁”(隱地語),我好歡喜。

就這樣,我用最熱切的感情,去愛人間最好的東西。(林 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