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有低V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時期的王勃所作。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唐朝詩歌史上並稱初唐四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所處時代,是李唐初建時期。李唐當政者,也是意氣風發,對未來勾畫著壯麗藍圖,憧憬滿滿。而這首詩,不僅彰顯了詩人王勃個人生氣勃發的少年氣質,也體現了剛剛建起的這個初唐帝國蓬勃活力的時代精神。

王勃年少便出名,寫這首詩的時候,擔任唐高宗之子沛王李賢府上的修撰。

修撰是個什麼職務呢?唐朝設置的有史館,派專人專門在史館掌修國史。這個人所擔任的職務,就是修撰。我的理解,就相當於現在各個地區專門編撰地方史,地方誌的機構人員。

據《唐才子傳》中說當時出重金請王勃寫詩作文的人很多,所得酬勞相當豐厚。王勃,可謂意氣風發,名滿天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寫離別的詩。“離別”是眾多詩人寫詩的熱門話題,也是一個貼著“痛苦”標籤的話題。眾多的離別詩,也是極盡離愁別緒,黯然神傷。

但王勃寫的這首詩歌,卻一反常態,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寫折柳,不寫相送長亭更短亭,開篇便以工整的對偶句,寫路途上看到的山巒,城郭,這天地間的遼闊雄渾,似乎沖淡了個人的離情別意。

第二聯,更加豪情萬丈,好男兒,志在四方啊!這離別,也是出發,出發是奔向前程的起點,就是振翅遠飛啦!何須傷感呢?自信心,欣喜心,飽滿如正在綻放的花蕾。

第三聯,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歷來被人們所推崇。因為,裡邊除了勸勉朋友,還夾雜著朋友間的溫情。

尾聯句,也沒有一絲一毫悲慼傷感,指出男人就像男人的樣子,不要小兒女心腸,這才是出任為官該有的樣子。

王勃的離別詩,寫得如此壯闊,目光和心胸放得如此曠遠,正是一個朝代開啟和發展時,需要的精氣神。時序已過千年,這首詩,依然能激發人的熱情,對人生,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是王莉。一個喜歡讀書寫作的女子,祝你享受閱讀的快樂,獲得喜歡的知識,天天好心情。若喜歡,請關注,轉發哦】


王莉de語文時光


我是長之安兮,我來回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的作者是初唐詩人王勃(649~676),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收錄於《全唐詩》中。

初唐都城長安的一天,詩人王勃的朋友一一姓杜的少府將要到四川去做官,臨行前,詩人趕去相送,並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詩人深情地與朋友道別: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

如何理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詩意?

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頜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古唐詩合解》評曰: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

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之意自在其中:“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這是詩人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開篇就展現了一片壯闊的境界,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

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楊柳、燕羽、酒盞、淚痕等,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完全不同。這種誇張的手法跟後來盛唐的大詩人李白有異曲同工之妙,李白有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意境開闊,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唐初的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詩寫到這裡形成了起伏、跌宕。

本人覺得這兩句話雖看似對偶鬆散,但是勝在意味獨特,不拘一格。這兩句詩我覺得與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似曾相似之感。不過這裡王勃是送別好友,這位姓杜的朋友是他在長安結交的官場中人,他們志趣相投,一見如故,互相引為知交。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長亭外,古道邊,知交半零落。”如今好友要離開長安,去蜀地任職,此去千山萬水,不知何時相見?同時官場中人,宦海沉浮,與君離別在即,千言萬語道一句珍重。

此兩句只“離別”二字,未見一愁字,但別意顯見,無限不捨之情透過字句可品味出來。“人生能得一知己,何其三生有幸,卻偏不隨人意。”這種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都是為求官飄泊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在即,彼此在客居中話別,一句“同是宦遊人”立意高下可見,意味深遠。我們以後別居兩地,但我們並沒有分開,因為我們都是同道中人,有什麼離別的愁緒可訴呢?

如何理解全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唐詩近體》評曰:前四句言宦遊中作別,後四句翻出達見,語意迥不猶人,灑脫超詣,初唐風格。

全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集中在後四句,下面我給大家淺析一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的境界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我們是知己,彼此相知、心意相通,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相鄰一樣。我們的友誼情比金堅,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無所不在,無時無刻,雖千里之外而近在咫盡,深厚情誼是永恆的。

離別往往是傷感的,古代不乏送別詩,大體上都是纏綿悱惻,涕淚間依依不捨。而詩人卻一反送別詩的悲涼,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所抒發的情感卻是樂觀豁達的,意境是高遠的,脫離了送別詩狹小的範疇,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堪稱千古佳句,流傳後世很廣。當時詩人正值青春年華,初出茅廬,於帝都長安,意氣風發之際,對仕宦生涯充滿積極進取之態勢。

詩的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在詩尾勸慰友人杜少府,離別時不要象小兒女一樣,哭哭啼啼。詩人灑脫的氣魄渾然於詩中,一改離別詩的纏綿悱惻,悲苦愁怨之氣,立意高遠,浩浩然大氣也。全詩中無一個愁字,然氣格深沉,多少感概讓我們自行體悟,風格較為清新,不落俗套。

古代交通不便,一般陸路坐馬車或騎馬,水路只有手工操作的船,親友間一旦兩地分離,再難相見,一生遍嘗別離之苦。傳遞信息,互通有無最多隻能靠“鴻雁"雲中寄書,或想象有“青鳥”來作信使。所以常用詩詞遣懷,表達離別的痛苦悲憤之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親友至交要離你而去,可能一生一世都無法再見面,不免悲從中來,忍不住潸然淚下。

如下面這首詩仙李白的送別詩: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在詩中直抒胸意,寫盡了離別的酸楚之情。“傷心”、“別苦”、“柳條”,從這些悲酸之語中看出,多少感慨在離人的心中?

再比如唐代詩人孟郊的離別詩:

《古怨別》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

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

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颯颯秋風裡,一對戀人依依不捨,想對愛人說些什麼,卻又語塞哽咽。心中的話兒有許許多多,但看到對方那悲傷的樣子,又難以訴說。分別後所想的只是海角天涯能共有同樣的明月。這首唐詩刻畫細膩,把人物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寫得生動感人,是離別詩的典型之作。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後世歷來評價很高: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註雲: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

《唐詩鏡》:此是高調,讀之不覺其高,以氣厚故。

寫在後面的話

初唐詩人王勃,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然而他命運坎坷,短暫的一生猶如流星劃過,不免讓人唏噓。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

此詩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開合頓挫,意境曠達,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一支樂曲,以高峻處起調,忽然又落入舒緩之中,然後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卻又拖了一個尾音,餘音繞樑,意味深長,久久難以忘懷。


長之安兮


路途遙遠苦別離,長亭揖別杳無期。

古代交通不便,再好的友情也有分別時,再濃的思念也會遙遙無期,於是誕生了“別離詩”。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具有代表性和時代性。

剖析全詩:

首聯氣象宏大。一個“望”字,將實景與虛景巧妙融合,渲染了前路漫漫,緲不可辨。

頷聯興味蕭散。離京遠宦,相見無期,愁上加愁,淒涼嘆惋。

頸聯高亢入雲。詞風突轉,高潮湧起。與其悲傷,莫如希冀。只要心中牽掛,空間不是距離,不能阻隔友誼;只要心中有愛,時間不是流水,不能沖淡思念。

尾聯樸實無華。大男人,別像女人和孩子,分別時哭哭泣泣,涕淚沾襟的。此句是叮囑,更是自語。

其實,全詩精華都凝結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此句在當時的意義,不過是志趣相投,意氣風發的慷慨激昂。

流傳千載到當下,更別有一番意境。

一帶一路,幫助的是工程,交流的是文化,傳遞的是友誼,收穫的是共贏。

這是不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劃時代意義?

新冠疫情,國內剛剛穩定,國際日趨嚴重,口罩試劑防護服,物質物品醫療隊,廣施援手解危難,盡顯大國風範。

這是不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道義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