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瀋陽地名故事】

終於,我得說終於,終於有人希望我講講北市場了。

但說實話,北市場一直是小旮刻意迴避的話題,一個是太過“厚重”,因為在北市場一百多年的歷史裡,風雲際會的人物、場景,實在數不勝數,豈是我等小輩說得清楚的?二個是太過“沉重”,不得不承認現今的北市場大不如當年的盛極一時的氣場了,就算是小旮小時候的八十年代也根本比不了。那個時候小旮住過的北市場,是在鑼鼓點兒裡起床,刷牙的時候多少能聽到一段兒京劇評劇的唱腔,走在北市場的街上,左手一個糖葫蘆,右手一包糖炒栗子,然後再在街邊拉皮影兒的、吹糖人兒的、賣各種雜七雜八的小鋪子邊上賣上半天呆兒,餓了去吃幾個三盛園的包子,那小日子……怎一個美了得!小旮真的是想讓北市場回來,但問題是,這可能只是小旮的一廂情願,很多舊日的喧鬧得美好的光景,都只能藏在這文字裡,呈現給大家。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北市場前世,其實叫“十間房”

十七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的瀋陽北市場,還真真的是一片荒原。墳丘、沼澤地、大水坑、樹林子、土崗子隨處可見。1631年的時候,後金開始修建瀋陽城。1644年清軍入關,瀋陽變為陪都。當時瀋陽古城往西,只有兩條彎彎曲曲的土道:一條是從大西邊門經過現在南市場一帶,經子母坎(現在南兩洞橋),過彰驛,去廣寧(今北鎮);另一條是出小西門,經皇寺、塔灣、現於洪老邊,去新民。

當時的北市場就是去新民的這條道上,當時最早是有一個姓王的木匠和一個姓馬的瓦匠,從外地搬到這裡,先是給西塔和皇寺還有當時的永誠燒鍋幹活。後來他們從附近的窯地,就是現在瀋陽紡織廠南邊這裡,撿來不少磚頭,蓋了兩間將就能住人的磚房,就算是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他們每天除了給人做工之外,還在附近剷除雜草、填平窪地,耕地種菜。後來,又來了幾戶人家,他們其中也有木匠、瓦匠,還有的是燒磚的窯工,有的是開豆腐坊的,也有一些做小生意的。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這裡已經有了三四間磚房,外加六七間茅草房,住著十來戶人家,形成了一個小村子了。由於這裡王姓的人居多,大家就稱這裡為“王家堡子”但由於這裡只有十來間低矮的矮趴房,瀋陽人還是習慣於稱這個地方為“十間房”。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據瀋陽老人講,當時十間房最初的位置應該是靠近現在市府大路和南京街路口的這塊兒,也就是現在民族電影院附近的地區。當年還沒規劃商埠地的時候,十間房南面的土路被稱為十間房衚衕。後來規劃奉天商埠地的時候,才把這條路規劃為“一緯路”,也就是現在的市府大路中段,從和平大街路口到南京街路口這段,就是北市郵局門前這段,就是當年的十間房衚衕。後來日本人建了馬拉鐵道,也從十房間這走,從小西門到奉天驛,於是十間房這裡,才成了溝通滿鐵附屬地和瀋陽舊城的交通要道了。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老北市的各種“吃吃玩玩”

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清政府在各國列強的逼迫下被迫開埠,於是在北到鐵路、南到渾河、東到大西邊門、西到滿鐵附屬地邊界的這一大片地區建設“奉天商埠地”。由於奉天商埠地是各國都可來建設的,所以,當時奉天的張大帥就有了在商埠地裡開設南北市場的計劃。南北市場都是在1918年規劃,1919到1921年左右建成的,當時的北市場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奉天遼寧總站就設在這裡。總站是在1911年建立的,一直都是瀋陽的主要的鐵路客運樞紐。那,當時的屬於皇寺的綱維裡和北綱維裡和偏西的德沛裡,就是貨真價實的站前商業街。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當時,由於是舊社會嘛,北市場真的是五行八作幹啥的都有,說書的、唱戲的、賭博的、摔跤的、賣藥的、點痣的、算命的、占卦的、拉洋片的、跑馬戲的、演西洋景的、打把式賣藝的,無奇不有,成了商賈雲集的“雜巴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北市場的最主要場所被稱為“336”,即三大劇場、三家影院、六家茶社。三大劇場分別是:大觀茶園、中山大戲院、共益舞臺。大觀茶園,現為遼寧青年劇場,建於1925年,當時由李東贏、何福臣等人集資建成的木板房,因處於老北市場的中心地帶,所以生意異常興隆。當年著名的蓮花落子演員孫鳳齡、金菊花、杜之義都在這裡演出過。著名的評戲皇后李金順、四大名旦筱桂花、紅遍東北的筱麻紅,人稱劉氏三霞的劉翠霞、劉豔霞、劉鴻霞等等等等都在此登臺駐唱。解放後,更有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在此演出。有一種說法,說當年評戲作為地方鄉野戲種還上不了檯面,當時東北被稱為“蹦蹦”,後來評戲正式成為“評劇”,就是從大觀茶園開始的。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中山大戲院,就是後來的瀋陽大戲院。最初是在1928年,由梁滿堂、孫海山、趙平武及福蔬興掌櫃張財東、大眾浴池劉財東合資6000塊奉洋共建的,共分四層看座,一樓池座,二三樓為包廂,四樓為大仙堂。當時就可容納1700多人。後來分別改名為東北京劇場、遼寧京劇場、井崗山劇場,最後到1980年改為瀋陽大戲院。1959年,周總理、鄧小平同志還來此觀看過荀慧生的京劇演出。

共益舞臺,現已不存。始於1928年,由孫福臣、楊福臣、田福臣、李福臣合資建成。當時有1200個座位,也曾經有評劇的四大名旦在此演出。解放後改為遼寧人民劇場,1969年改為北市劇場。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除了三家劇場外,北市場還有三家電影院。雲閣電影院,建於1937年,由資本家李雲閣建造。1956年公私合營改為人民電影院。奉天劇場,現為民族電影院,建於1941年,老闆是日本人三浦梅太郎,當時這個電影院只為日本人服務。解放後,改名為民族電影院。保安電影院,始於1925年,是瀋陽最早的電影院,就是後來的群眾電影院,這個電影院在2000年左右被拆除。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三家劇場、三家電影院之外,北市場還有六家茶社,其實也是演出場所。六家分別為玉明茶社、會賓樓茶社、四海昇平茶社、會文茶社、六合茶社和董家茶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明茶社和四海昇平茶社。這些茶社裡,只有茶座沒有散席,每天早午晚各演一場。分別演出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墜子、相聲、單絃、西河大鼓等等。西河大鼓的名角郝豔芳、郝豔秀、王香桂、王香琴、白玉鳳,奉派大朱璽珍、鄭奇珍、霍樹棠、,說評書的宋桐斌、石文學、張少軒等等等等。這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的母親,西河大鼓的名角王香桂先生,人稱“白丫頭”,當時就在北市場地區駐演。這,也成就了單田芳先生早年在瀋陽生活的重要經歷。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除此之外,北市場還有很多飯店必須得說一說。最著名的當然是老邊餃子了,還有成立於1930年的普雲樓飯莊,主營的是八鍋醬肉,附以茶燒肉、醬小肚、烤鴨等。還有兩個酒家,分別是太白村酒家和潤泉居酒家,當時主營的是清黃二酒和十年陳紹,再附以各色醬菜佳餚,在奉天首屈一指。兩家酒館附近一字排開的是七家飯店,分別是:順發祥的水煎包、海東園的燒餅餛飩、吉順祥的醬菜、品香齋的餃子、四合盛的炒菜、會賓樓的小吃、北海興的酒館;七家各具風味,各領風騷。北市場當時有順口溜:“七家飯店一字排,各家風味不一般。問君要進哪家店?不如都進才心安。

除了戲園子、飯館子,北市場還有很多宗教場所,比如1636年建的佛教實勝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寺”。還有錫伯族家廟

“太平寺”、滿洲家廟“興慶寺”、蒙古家廟“善行寺”、八旗家廟“端慶寺”,除此之外 ,還有慈悲寺、山西廟、接官廳、關帝廟、保靈寺、火神廟、瘟神廟等等等等。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當然當然,當年舊社會的北市場還有一種行業,就是妓院。大概範圍就是北市場、西北市場的平康里、永誼裡、宜春裡,這種舊社會的糟粕,詳細就不說了,此處略去二百字。1952年的時候人民政府取締妓院,從此,妓院在北市場消聲匿跡。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越過重重的歷史,北市場也經歷了太多的變遷。到了小旮小時候的20世紀80年代,我就記得當年北市的瀋陽京劇院和瀋陽評劇院,因為我當時就住這倆地方後身,每天真是被鑼鼓點兒給吵醒的。當然,當時街面上,還有什麼登瀛泉浴池、北市百貨大樓,還有當年大熱的北市舊物市場。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當年,出門吃的三合盛包子,現在也還都在,至少也應該有八九十年曆史了吧,據說之所以叫三合盛,是因為三個小店生存壓力大,於是三個東家就合股成一個飯店了,把各自的特色都投進飯店,期待合股興盛,所以起名“三合盛”。

前一陣子我還去三合盛吃了頓呢,還是那個老味道。還是那個大籠屜和圍著大白圍裙,戴著跟醫生一樣的那種白布帽子,然後眼瞅著店門前老爺子掀起籠屜蒸汽騰起,我彷彿回到了那個亂糟糟、熱鬧鬧的老北市,彷彿回到被冰糖葫蘆和糖炒栗子的香甜,浸入心田的瞬間……


瀋陽北市場:從“土崗十間房”到“關東雜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