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相約星期二》:這本關於人生的教材,越早讀越好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困惑,你是否也曾苦惱過——

明明已經拼命掙錢了,錢卻總是不夠用?

隨著年齡增長,明顯感到精力不如從前,皮膚也開始衰老,怎麼辦?

與伴侶經歷七年之癢,這段感情是否要繼續,如何繼續?

感到生活平淡無意義,如何過上充滿激情的人生?

這時候,如果能有一位人生導師,在迷途的時候指引我們,在低落的時候鼓勵我們,在犯錯的時候開導我們,那該多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這本《相約星期二》,它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就遇到了這樣一位導師。


這位導師名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會心理學教授,七十多歲的他,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漸凍人”。如果你有印象,前幾年在全球範圍興起的“冰桶挑戰”,就是呼籲大家關注“漸凍人”這種疾病。這種病會導致四肢、軀幹、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患病者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可以想象,患上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人生該有多痛苦啊?但這本書的主角,也就是莫里教授,並沒有屈服於病痛。相反,他仍然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他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另一種幸福。

或許你會好奇,莫里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藏在他給米奇上的最後一門課裡。

莫里利用他生命最後的時間,給作者米奇上了最後的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他用親身經歷來教授生活的意義。課上不需要課本,時間定在每週二。這也就是本書書名的由來——米奇將他們的14節課程內容編成了這本《相約星期二》。

幸運的是,這門人生課並沒有因為莫里的離世而停止,它現在延伸到了中國,為中國的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修習的人生課,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讓莫里也成為我們的人生導師。

接下來,我將通過四個問題帶領大家去思考、去體會莫里教授傳遞給人們的思想。

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財富越多、地位越高,你就越幸福嗎?

“愛”是一種能力,你怎麼擁有這種能力?

誰才是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你羨慕年輕人嗎?


我們來思考第一個問題:財富越多、地位越高,你就越幸福嗎?


我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都是:那肯定啦,我現在過得慘都是因為窮。有了錢,我可以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還可以到處旅遊,多瀟灑啊。而有了地位,我就可以讓周圍的人對我刮目相看,那感覺多好啊。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錢當然是越多越好啦。擁有的東西當然也是越多越好!”我們也經常對別人說這樣的話:“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一遍又一遍,直到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真理。於是人們沒日沒夜拼命工作,為了換取更多的錢、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聲。

但你有沒有思考過,錢真的越多越好嗎?賺多少錢、爬到怎樣的地位,你才會滿足呢?

要說最近最紅的網紅,肯定少不了被稱為“帶貨之王”的李佳琦。在他直播時念出“oh my god”“買它買它買它”的“魔咒”之下,多少女生剁手下單。網紅李佳琦在直播兩年後,月收入高達六位數,接一個廣告就是幾十萬。但是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少有人看到的艱辛。

每天晚上七點,李佳琦開始直播,一直到凌晨一點。直播結束後,他還要總結今天的直播、和團隊研究什麼產品賣得好、為什麼賣得好。等到凌晨四點,他才能睡覺。第二天中午12點,李佳琦又開始選品,準備直播。一年365天,李佳琦能直播389場。

他說,自己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更沒有時間出去玩。

李佳琦早些在口紅櫃檯上班,那時候一個月拿著六千塊的工資。下班之後,他會開心地約朋友去吃宵夜,享受夜生活。在做了直播之後,李佳琦的生活中沒有了朋友,身邊全是同事和合作夥伴。這樣高強度、重壓力的工作,嚴重透支著李佳琦的身體和生活,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他日常狀態。

我一個創業的朋友,幾乎每天都凌晨3點睡,第二天8點就爬起來上班。熬夜、喝酒、叫外賣是生活常態。和李佳琦一樣,他的圈子大多數也都是同事,很少有時間和朋友和家人聚會。後來,因為太拼命,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掉髮、胃病、頸椎老化,這時他才有意識地調整生活狀態。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信奉“越多越好”的信條,所以,他們總是忙忙碌碌去做一些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不知在這過程中,會錯過許多人生精彩。物質是很重要,現實中,得不償失的是,在追求更多物質的路上,我們忽視了很多東西——比如健康、比如周圍的世界,比如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

馬雲在2015年參加了一個韓國KBS節目,主持人問他:“活到現在,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馬雲說,“我後悔終日忙工作,根本沒時間陪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絕對不會再這樣了。”所以你看,富人的生活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

掙六千塊一個月,有時間能和朋友約火鍋的日子,和月入六位數、不敢休息、生活中只有直播和口紅的日子相比,哪個更快樂?恐怕只有李佳琦自己知道了。

我們剛才講了金錢是不是越多越好,那麼,地位呢?是不是越高越好?

這本書的作者米奇,是一個非常渴望獲得社會地位的人,但在每週二的課上,莫里告誡米奇,不要試圖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因為他們可能會看不上你所擁有的。也不要想著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因為他們只會妒忌你。

在書中,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身份和地位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才能讓你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

你可能會想,道理似乎是這個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啊。現在攀比風氣這麼重,周圍哪家人住的房子學區比較好,哪家人消費時出手闊氣,這都是隱形的比較啊,怎麼可能不受影響,除非跳脫這個社會。

但是莫里教授認為,每個社會都有它的問題,逃避不是辦法。確實,畢竟桃花源和烏托邦都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莫里說,逃脫社會不現實,但有個辦法可以擺脫現實環境中“越多越好”的思想,那就是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當然,前提是你的意志要足夠堅強。

什麼是小文化?和“越多越好”這種大文化不同,小文化是指去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中去,這樣你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讓我們來看看莫里是怎麼建立他的小文化的。

他的這套小文化,早在他患病前就已經這麼做了,具體來說就是小組討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綠色的綠,屋子的屋,這個計劃是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莫里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繫,給遠方的朋友寫信。我非常佩服莫里的這套小文化,因為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而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

根據莫里的小文化,你可以思考下,如何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小文化呢?

首先,你要時刻提醒自己,“越多越好”的思想是周圍社會灌輸給你的觀念,它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小文化。

其次,你要與你愛的人,以及愛你的人維持親密關係。比如你可以像莫里一樣,經常和朋友一起散步,給遠方的朋友寫信等等。

第三,你要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去,多參加公益和志願活動,為需要幫助的人貢獻你的一己之力。


“愛”是一種能力,你怎麼擁有這種能力?


上一節我們講到了,財富、地位都不能保證你幸福,要想過有意義的人生,我們需要投入到人的感情中去,投入到愛當中去。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第二個問題:“愛”是一種能力,我們怎麼擁有這種能力呢?

我們都知道,對於現代人來說,智商、情商、財商這三項能力非常重要。但你可能不知道,還有第四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愛商。

什麼是愛商呢?愛商是人在愛情,親情,友情等情感中的處理能力,指一個人瞭解愛本質的程度,和正確地接受和表達愛的能力。

要了解愛商,就要從“愛”講起。“愛”這個字是出現在《相約星期二》這本書中最多的字之一。莫里在他最後的課程中一遍遍強調: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現在“愛”這個字已經爛大街了,它出現在各種流行歌曲、熒屏大幕和商家促銷裡,可是,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愛嗎?

愛很偉大,它能超越死亡。莫里說,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裡,即使我們死了,也不會真正地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著。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著。你依然活著——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

這段話在莫里自己身上得到了驗證。莫里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當你和他談論不幸時,他眼睛會溼潤;當你和他開玩笑時,即使玩笑很蹩腳,他的眼睛也會眯成一條直線。他隨時向你袒露他的感情,而這正是當下人們缺少的品質。我們會習慣性地用“你住哪兒”“你是幹什麼的”來敷衍和別人的交流,很少像莫里這樣,不帶任何銷售、利用,或者貪圖回報的動機和心理。

在莫里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來探望他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有許多是為了從莫里這裡得到他們需要的關注。這位羸弱的老人總是不顧自己的病痛,認真傾聽、滿足探望者。

當莫里最後因病去世後,認識他的人都非常懷念他。他並沒有消亡,他的這些精神通過米奇這本《相約星期二》,感動了世界,也讓他活在了全世界讀者的心中。

如果說莫里的愛通過書的形式固定下來,那J.K.羅琳則是將這種永恆的愛化作一道閃電型的傷疤,留在了哈利波特的額頭上。熟悉哈利波特故事的讀者一定都知道,小哈利剛出生時就帶著這個胎記,這是他的母親為了保護哈利,在與伏地魔作戰時留下的痕跡。這個痕跡,就是愛的象徵。後來每當哈利被人說你沒有父母時,只要他一觸摸自己的傷疤,就還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瞭解了愛之後,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獲取愛這種能力、提高愛商呢?

莫里給米奇上課時說,要交流,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學會了這些,這個世界會美好很多。

莫里本人非常喜歡把精力放在與人的交流上,這從前面講到的,莫里自己建立的小文化中就可以感受出來。對莫里來說,活著就意味能和別人交流。就是說他必須能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能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人的思想……莫里甚至說,當這種能力消失時,他也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當莫里進入疾病晚期,連說話都困難時,還要堅持接待探訪者,以及給米奇上完這最後十四節人生課的原因。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我們為什麼活著?“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你看,投入愛、要有同情心的觀點,與莫里的想法不謀而合。

莫里用傾聽他人、給他人上課來表達他的愛,在中國,李一諾乾脆通過自己創辦學校的方式來傳播愛。

李一諾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就職於麥肯錫。在麥肯錫十年裡,她接觸了大量優秀的年輕人,有清華校友,更有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名校的畢業生。但她發現,大量年輕人面臨選擇的狀態,那麼多名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用來描述自己心境的詞語,是“迷茫”。為什麼會迷茫,而且為什麼有這麼多在校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她認為,教育不是單個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需要解決的問題,它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李一諾下定決心要自己創辦學校。於是,一土學校誕生了。學校的宗旨是用創新的理念培養內心充盈的人。2016年,李一諾當選了“全球青年領袖”。

或許,我們沒法兒像李一諾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我們在日常點滴中同樣可以做到與他人多交流,保持同情心和責任感。每天對身邊的人說一聲感謝;多花點時間和家人在一起;經常和朋友聚聚,聊聊近況;甚至在坐公交時,我們都可以和駕駛員師傅微笑問好。同時,我們可以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去做志願者、參加捐款或者獻血……

我們有太多的方式去表達愛了。每天都付出一點點,我們的愛商也會在點滴中被培養起來。漸漸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豐富、每天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可愛了呢。

回到在開始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愛”是一種能力,如何擁有這種能力?如果在剛開始聽到這問題時你有些猶豫,那麼在聽完那麼多內容後,相信你對怎樣獲得愛這種能力,會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誰才是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我們聊完“愛”的能力,接下來要探討在“愛”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婚姻和家庭。這就是開頭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誰才是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答案就是家人。

莫里用他的親身經歷解釋說,朋友當然非常重要。但是當你處於像我的境地——咳得無法入睡,得有人整夜坐著陪伴你、安慰你、幫助你的時候,朋友就無能為力了。在莫里對米奇說這些話時,他和他的夫人夏洛特結婚已經四十四年了。夏洛特提醒莫里吃藥,按摩莫里的頸部,和他討論他們的兒子,兩個人過得非常融洽。

米奇曾經觀察過他們在一起的生活,覺得簡直像是一個隊裡的隊員,彼此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能領會對方的心意。看到這麼和諧的婚姻,米奇就問莫里了,有沒有一條標準可以衡量,自己的婚姻是否成功。這也是我們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

莫里說,事情不是簡單的一條標準就可以衡量的。但是呢,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尊重對方、適當妥協、開誠佈公地交流,能夠做到這些,一般婚姻就不會太差。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兩人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對婚姻重要性的信念。

在這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連愛情好像也變成了快餐。年輕人閃婚又閃離的報道實在是太多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對婚姻重要性認識不足,把婚姻當過家家。他們並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麼。甚至,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認知都不清楚,還談什麼去認識另一半呢?

與閃婚閃離形成對比的,還有另一種現象: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結婚的越來越多了。在不結婚的人士中,不少人認為“單身也很幸福”、“婚姻會讓人失去自由”。

其實不僅中國的年輕人有這樣的想法,米奇觀察到,美國年輕人也有類似的觀念。米奇對莫里說,幾乎所有他認識的人都對婚姻感到困惑。這一代人,似乎想掙脫某種束縛,把婚姻看作泥潭中的鱷魚一樣。

在我看來,是否結婚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就像很多不婚主義者所說的,他們單身也很幸福。他們能夠熱情地投身社交生活中,更熱衷於外出就餐、鍛鍊身體、公眾活動和公益活動。

所以,結不結婚不是糾結的重點,你有沒有投入社會才是重點。這就是莫里一直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愛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大詩人奧登所說:相愛,或者死亡。

愛情是風花雪月的浪漫,親情是柴米油鹽的溫馨。當兩個相愛的人踏入婚姻殿堂後,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

家庭的涵義,不僅僅是愛,更意味著,有人守護著你。這份安心,金錢給不了,名望給不了,人們非常重視的工作,也給不了。

你這一生,誰陪伴你的時間最長?當你病倒了,誰會照顧你?是的,是你至親至愛的家人。

無論我們在外面的世界經歷了什麼風風雨雨,只要一回到家裡,內心就會感到無比踏實和溫馨。

就像一部講述家庭與事業的美國電影,這部電影名字叫做《人生遙控器》。這是一部奇幻喜劇片。男主是一位建築師,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他有一位漂亮的老婆和兩個可愛的孩子。但這位男主是個工作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個能控制人生的遙控器,於是他利用這個遙控器,把陪伴妻子聊天的時間、陪孩子過生日的時間全部快進,直接快進到他工作、升職加薪的時間。他就這樣一直快進啊快進,直到跳轉的場景是在病床上。

原來,他因為拼命工作犧牲了健康,換上了重病。又因為他總是忽視和家人的時間,他發現妻子已經改嫁,孩子和他很生疏,甚至連他年邁的父親去世,自己都沒有去參加葬禮。此時此刻,他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錯誤。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當男主已成年的兒子來探望病床上的他,告訴他因為工作原因,自己打算取消和新婚妻子的蜜月。男主反覆勸告兒子要重視家庭。但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兒子就像年輕時的男主一樣,根本不聽勸,直接走了。男主拔掉身上的醫療管線,踉踉蹌蹌地追出來,一邊呼喊一邊倒在雨中。兒子這才回頭攙住他。

此時,男主非常悲痛認真地說,family first,家庭第一。

當然,影片最後,男主發現所有的經歷都是個夢,他並沒有拿到這一個可以控制人生的遙控器。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裡,發現妻子還在,孩子們正在玩遊戲,一切都很美好。這一次,他決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細細品味每一個精彩的生活瞬間。

影片傳達出的思想,和莫里教授說的如出一轍,非常發人深省。


你是不是很羨慕年輕人?


大家還記得莫里教授經常教導米奇的那句話吧?“相愛,或者死亡。”前面三個問題,我們都在探討相愛。在第四部分,我們來談談衰老和死亡。

請問答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很羨慕年輕人?

在生活中,你肯定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哎,年紀大了,怎樣怎樣”。

“年紀大了”後面接的內容五花八門。年紀大了,熬夜熬不動了。年紀大了,皺紋越來越多了。年紀大了,代謝慢,不能像以前一樣想吃就吃了。諸如此類。

還有一句話你肯定也不陌生,那就是:“年輕真好”。

是啊,年輕人精力旺盛,好像整個世界都屬於他們。所以很多人在過生日時,不管自己多少歲了,一律稱“十八歲生日”。媒體也經常鼓吹“凍齡女神”“凍齡男神”,讓大家總是沉浸在羨慕年輕狀態的氛圍裡。

但是莫里卻不這麼看。他說,我樂於接受衰老。是的,你沒聽錯,莫里說的是樂於接受衰老。

這太不可思議了是不是?一個人面對衰老,怎麼可能樂意接受呢?

一開始我也不理解,後來才明白莫里看待這個問題的獨特視角。莫里告誡人們,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22歲的年齡,你就永遠是22歲那樣淺薄。要知道,衰老不是衰敗,而是成熟。

確實,年輕總是和和迷茫、苦惱這些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是有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就叫《成長的煩惱》嗎?但是等到了莫里這個年紀時,他對生活的理解水平和容納程度,遠遠超過年輕人。

而且,你不用羨慕年輕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輕的那個階段,你同樣經歷過。而那些你現在羨慕的年輕人,終有一天,也會衰老。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過程,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當我們是個孩子時,要樂於做個孩子;當我們是老人時,我們也應該樂於做個聰明的老人。樂於接受自然給予的一切權利,坦然地享受每一個生命階段。如果你總是回首過去,那就會產生競爭的意識,但是年齡是無法競爭的。

所以,去發現和挖掘你當下生命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吧。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你會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我非常喜歡莫里的這一番見解,也經常用他的思想來提醒自己。每當身邊有人在抱歉自己又老了的時候,我不會一起抱怨,而是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樂於接受衰老,它讓我增加人生智慧和閱歷。年輕人的階段,我同樣經歷過,沒什麼好羨慕的。”一旦這麼想之後,我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建議各位朋友也可以多運用這套思考方式。

對於衰老的厭惡和恐懼可以通過上述方法來排解,但是對死亡要如何看待呢?

在人們的觀念裡,死亡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莫里認為,死亡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我們之所以大驚小怪,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自己視作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既然是人,就應該高於自然。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沒有人願意真正去面對。

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準備時,你活著就會更加珍惜生活。有一個成語叫做“向死而生”,指的就是在明白生與死的關係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生活。用莫里的原話講就是,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詩人艾佛列德.德索薩曾經寫過一首詩,同樣道出了這一哲理: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幹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詩歌的最後一句,“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可真是莫里本人的寫照了。

在莫里最後的生命階段,他把每一天都過得非常豐富、有意義。他做好了時刻迎接死亡的準備,所以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意義非凡。他會認真地傾聽來訪者的心聲,給米奇上課,和家人相處……

莫里告訴米奇一個對待死亡的具體方法,想象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無憾了嗎?”這種方法的思想其實是來源於佛教。莫里接受了各種各樣的宗教思想,對佛教也很感興趣。

那麼,假想放一隻小鳥在肩上,有什麼好處呢?莫里說,這能夠讓你像明天就是末日一樣去生活。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所追求的金錢、地位、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你也許會讓出空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最後一句話聽上去可能有些費解,大家或許要發問了,什麼是“精神上的需求”?

這就回到了我們最開始討論的三個問題。它其實指的就是,我們過多地關注物質需要,可這些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當你向小鳥發問,並時刻準備迎接死亡的時候,真正能讓你生而無悔、死而無憾的,是你一生賺了多少錢,爬到了多高的位子嗎?

不是,是你對待世界的態度,你與周圍人的聯結,你的同情心和責任感,這些才證明了你的價值,這些才能滿足你精神上的需要。 而且你要知道,死亡只是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繫。我們在第二部分“愛的能力”已經講過,即使你的身體消亡了,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著,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著。

就像莫里雖然最後因病去世了,但他對人們的關懷,永遠存在於米奇的心間,也存在於全世界被他感動的讀者的心裡。


設計屬於你的“完美一天”


好了,講到這,這本書的四個重點已經全部和大家分享完了。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第一部分,我們討論了財富、地位是否保證你幸福,我們說了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第二部分,我們討論了“愛”這種能力,以及如何獲得這種能力;第三部分,我們探討了婚姻與家庭;第四部分,最後一部分,我們講了如何去看待衰老、疾病和死亡。

最後的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莫里心目中“完美的一天”是怎樣的。你不妨也思考下,如果讓你構想一個屬於你的“完美一天”,你會怎樣度過。

在莫里看來,如果在他健康的情況下,完美的一天,首先從晨練開始。然後吃一頓可口的早餐。早餐他喜歡甜麵包圈和茶。吃完早餐後去游泳。游完泳他就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但是每次他只請一兩個,這樣才能進行深度交流。午餐時莫里會和朋友們聊聊家庭,聊聊他們的困惑和彼此的友情。下午,莫里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顏色,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的享受大自然。晚上,他就和朋友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一頓上好的意大利麵,也可能是鴨子——莫里很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要知道,莫里在患病前,是非常非常鍾愛跳舞的。他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就這些。很簡單。是不是感覺很美好呢?那麼,如果讓你設計來設計“完美的一天”,你會如何度過呢?

想象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到你的臉上,你是輕吻另一半的額頭,然後起身去煎雞蛋,做一頓愛心早餐?夜幕降臨,城市燈影在夜色中夢幻地像個童話,你是哼著小曲、散步街頭?這一整天的時間,任由你去發揮。

當你設計完屬於你完美的一天,你還可以和周圍的朋友一起分享,聽聽他們的想法,這一定是件非常有意義和有意思的事情。


======================

【作者:蘇米Jodie】慈懷讀書會簽約作者

讀萬卷山河,行萬里山海。

蘇米願以“讀書”X“旅行”的生活方式,帶你領略廣闊天地。求贊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