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從前階段熱播的《小別離》《青春派》《小歡喜》,到年前大火的《都挺好》,再到春節檔《囧媽》,這些影視劇無不引起了社會對原生家庭、親子教育的熱議,反映出中國現代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都挺好》劇照


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成為每一位家長、和即將成為家長的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市場上有很多親子教育類書籍,都能稱得上經典之作的,少之又少。本期,蘇米就和大家分享一本被譽為“經久不衰的教子名篇”,那就是著名的《傅雷家書》。

書中談論最多的,是藝術與人生,道德與修養,如何讓一個青年人去建立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思想。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傅雷的兩個孩子,後來,傅聰成為了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成為了英語特級教師。書中所記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諸多教誨,在今天看來,對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評論家畢飛宇曾經說過:

所有的父親都要讀《傅雷家書》,所有的母親也要讀《傅雷家書》,所有的兒子更要讀《傅雷家書》,只有做女兒的可以不讀——在你成為母親之前。


可見,《傅雷家書》是一本幾乎值得每一個國人閱讀的好書。

通過閱讀《傅雷家書》,我們可以瞭解到傅雷先生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關愛和指導,並學到一個貫穿人生始終的問題: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學會“做人”?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小學標語,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還有,“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

或者,“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創造”……

無論哪一條,“學會做人”這一條,始終被擺在首要位置。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學校教育就告訴我們,要先學會做人。那麼,家庭教育呢?許多父母在對孩子道德情操的培養上,是缺位的。在這方面,讓我們來看看傅雷是怎麼做的。

傅聰三四歲時,傅雷想讓兒子學習美術。但傅聰學繪畫總是心不在焉,卻表現出了對音樂的興趣。於是,傅雷果斷放棄讓孩子學習繪畫,改為學習鋼琴,想把孩子培養成鋼琴家。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在傅聰1954年出國留學臨行時,傅雷唯一的叮囑是:

“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做人排第一,第四才是鋼琴家。由此可見傅雷對道德與修養的重視。

難怪金庸評價說:

“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在傅雷看來,在如何做人這門學問上,有這麼幾點非常重要,我將它總結為:赤子之心、捨棄小我、擁抱矛盾。別看這短短的三個詞十二個字,裡面蘊含的學問可不少。

第一,赤子之心


三聯書店曾在一次訪談時問傅聰,您認為這些家書中,反映的最本質的思想是什麼?

傅聰回答道:

赤子之心。爸爸的信從頭到尾貫穿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這個。看這些信,可以用這麼一句話概括這個人:他一生沒有一分鐘度過的是行屍走肉的時光,他的腦永遠在思想,他的心永遠在感受。


這是兒子對父親的評價。

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還指愛——熱烈的、真誠的、潔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愛。那是傅雷一生踐行的價值觀。

傅雷逝世後,在他墓碑上刻的,正是《傅雷家書》中的名句:“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工作、處於什麼環境,都要學習大師,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需要長時期從小培養的。社會上、家庭裡,太多的教訓讓我們變得不敢真誠,保持真誠,需要很大的勇氣做後盾。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名父親,傅雷首先自己做到保持赤子之心,同時將這個做人道理從小向孩子灌輸,長期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下一代的價值觀。

記得一篇文章的開頭兩句話是這麼寫的:傅雷是傅聰的爸爸,傅聰是傅雷的兒子。是的,同是那樣的一顆赤子之心。

這兩句話既是父子品格的寫照,也體現出傅雷在引導下一代“學會做人”上的成功。

第二,捨棄小我


傅聰的妻子彌拉是個典型的西方女子,只要愛起來就非常熱烈,把傅聰看作她整個世界。

當傅聰寫信向父親說起這甜蜜的煩惱時,傅雷回信說,除了愛之外,其他一無所知,這樣的世界觀太狹窄。傅雷建議傅聰要提醒妻子,無論男女,只有把興趣集中在事業上、學問上、藝術上,儘量拋開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覺得活的有意義。

有時候傅聰遇到困境,傅雷也經常開導他要多思考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的渺小一些,那麼患得患失的情況自然少些,工作開展反而會更順利。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美國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在《品格之路》一書中提到兩個概念:“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

“簡歷美德”存在於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財富、榮譽和地位,而“悼詞美德”存在於我們內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誠實和同理心。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過於看重“小我”就好比一味地追求簡歷美德,而作者指出,幸福是我們在追求道德目標和培養高尚品格的過程中意外收穫的副產品。不過,它也是一個必然結果。

這句話意思是說,多關注“悼詞美德”,才是通往幸福之路。

有一本書非常出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義》,該書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曾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在他看來,人越是忘記自己,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忘記自己的方式,是投身於某項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

思考人生與社會,是傅雷的捨棄小我;追求“悼詞美德”,是戴維·布魯克的捨棄小我;投身事業或獻身於愛人,是弗蘭克爾的捨棄小我。在追求人生價值的路上,三位大師殊途同歸。

第三,擁抱矛盾


傅聰在信中向父親傾吐,說自己常常在矛盾與快樂中。傅雷回信說,

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


傅雷認為,兒子目前只是面臨技巧與理想的矛盾,將來還有其他更多的矛盾等著他呢。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一步。總是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因為人生沒有完美,矛盾是常態,只有擁抱矛盾,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度過這一生。

當兒子在鋼琴比賽未取得第一名時,父親寬慰他說,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地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是的,我們無法控制結局,只要我們努力了、無愧於心,那麼成敗對於我們來說,也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沒有完美,我們總會不停遇到新矛盾,只有做好自己,擁抱矛盾,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小別離》《都挺好》《囧媽》看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常聽身邊的朋友抱怨,為什麼生活中有這麼多矛盾,太煩人了。我說,生活就是解決一個接一個矛盾的過程,如果一平如水、毫無波瀾,你不會覺得人生太無聊了嗎?

朋友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馬上釋懷了許多。

所以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教育孩子時,都要時常想到赤子之心、捨棄小我和擁抱矛盾,人生會豁達很多,更有意義很多。


=====================

【作者:蘇米Jodie】

慈懷讀書會簽約作者。

讀萬卷山河,行萬里山海。

蘇米願以“讀書”X“旅行”的生活方式,與你共同領略廣闊天地。求贊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