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从前阶段热播的《小别离》《青春派》《小欢喜》,到年前大火的《都挺好》,再到春节档《囧妈》,这些影视剧无不引起了社会对原生家庭、亲子教育的热议,反映出中国现代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都挺好》剧照


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成为每一位家长、和即将成为家长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市场上有很多亲子教育类书籍,都能称得上经典之作的,少之又少。本期,苏米就和大家分享一本被誉为“经久不衰的教子名篇”,那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书中谈论最多的,是艺术与人生,道德与修养,如何让一个青年人去建立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思想。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傅雷的两个孩子,后来,傅聪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书中所记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诸多教诲,在今天看来,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评论家毕飞宇曾经说过:

所有的父亲都要读《傅雷家书》,所有的母亲也要读《傅雷家书》,所有的儿子更要读《傅雷家书》,只有做女儿的可以不读——在你成为母亲之前。


可见,《傅雷家书》是一本几乎值得每一个国人阅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傅雷先生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指导,并学到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问题: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标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还有,“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

或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无论哪一条,“学会做人”这一条,始终被摆在首要位置。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校教育就告诉我们,要先学会做人。那么,家庭教育呢?许多父母在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是缺位的。在这方面,让我们来看看傅雷是怎么做的。

傅聪三四岁时,傅雷想让儿子学习美术。但傅聪学绘画总是心不在焉,却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兴趣。于是,傅雷果断放弃让孩子学习绘画,改为学习钢琴,想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在傅聪1954年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是: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做人排第一,第四才是钢琴家。由此可见傅雷对道德与修养的重视。

难怪金庸评价说:

“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在傅雷看来,在如何做人这门学问上,有这么几点非常重要,我将它总结为:赤子之心、舍弃小我、拥抱矛盾。别看这短短的三个词十二个字,里面蕴含的学问可不少。

第一,赤子之心


三联书店曾在一次访谈时问傅聪,您认为这些家书中,反映的最本质的思想是什么?

傅聪回答道:

赤子之心。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


这是儿子对父亲的评价。

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还指爱——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那是傅雷一生践行的价值观。

傅雷逝世后,在他墓碑上刻的,正是《傅雷家书》中的名句:“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学习大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让我们变得不敢真诚,保持真诚,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父亲,傅雷首先自己做到保持赤子之心,同时将这个做人道理从小向孩子灌输,长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下一代的价值观。

记得一篇文章的开头两句话是这么写的:傅雷是傅聪的爸爸,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的,同是那样的一颗赤子之心。

这两句话既是父子品格的写照,也体现出傅雷在引导下一代“学会做人”上的成功。

第二,舍弃小我


傅聪的妻子弥拉是个典型的西方女子,只要爱起来就非常热烈,把傅聪看作她整个世界。

当傅聪写信向父亲说起这甜蜜的烦恼时,傅雷回信说,除了爱之外,其他一无所知,这样的世界观太狭窄。傅雷建议傅聪要提醒妻子,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

有时候傅聪遇到困境,傅雷也经常开导他要多思考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患得患失的情况自然少些,工作开展反而会更顺利。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一书中提到两个概念:“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过于看重“小我”就好比一味地追求简历美德,而作者指出,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关注“悼词美德”,才是通往幸福之路。

有一本书非常出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该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曾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在他看来,人越是忘记自己,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忘记自己的方式,是投身于某项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

思考人生与社会,是傅雷的舍弃小我;追求“悼词美德”,是戴维·布鲁克的舍弃小我;投身事业或献身于爱人,是弗兰克尔的舍弃小我。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路上,三位大师殊途同归。

第三,拥抱矛盾


傅聪在信中向父亲倾吐,说自己常常在矛盾与快乐中。傅雷回信说,

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傅雷认为,儿子目前只是面临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还有其他更多的矛盾等着他呢。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总是追求完美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人生没有完美,矛盾是常态,只有拥抱矛盾,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度过这一生。

当儿子在钢琴比赛未取得第一名时,父亲宽慰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是的,我们无法控制结局,只要我们努力了、无愧于心,那么成败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人生没有完美,我们总会不停遇到新矛盾,只有做好自己,拥抱矛盾,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从《小别离》《都挺好》《囧妈》看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矛盾,太烦人了。我说,生活就是解决一个接一个矛盾的过程,如果一平如水、毫无波澜,你不会觉得人生太无聊了吗?

朋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马上释怀了许多。

所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教育孩子时,都要时常想到赤子之心、舍弃小我和拥抱矛盾,人生会豁达很多,更有意义很多。


=====================

【作者:苏米Jodie】

慈怀读书会签约作者。

读万卷山河,行万里山海。

苏米愿以“读书”X“旅行”的生活方式,与你共同领略广阔天地。求赞求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