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伏羲作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在中國稱得上家喻戶曉。大多數朋友對伏羲的印象,除了結網畫卦的偉績,往往圍繞甚至依附於他的妻子、妹妹女媧。但伏羲與女媧最初出現之時,並不是同一個神話組合,而是在不同體系中獨立的大神,今天他們為眾人熟知的形象,正是廣大民眾的選擇,是對於人文始祖的一種浪漫的詮釋。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伏羲

一、 先秦時期模糊的上古聖皇

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對伏羲的記載出於戰國中葉的《莊子》,此外《管子》、《荀子》、《戰國策》、《商君書》等先秦典籍也有提及,則伏羲傳說至遲在戰國中葉已經出現。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此時已具體而微的黃帝神話,散落在先秦典籍中的伏羲記載卻既模糊又雜亂,這些蛛絲馬跡只能讓我們得知伏羲是上古聖王之一,而他的生平事蹟卻並未被完整而統一地記錄下來。

《莊子》中提及伏羲的地方共有五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對這五處加以對比,會發現即使同是出自《莊子》,伏羲的描述也存在不同。

"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內篇·人間世》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莊子·內篇·大宗師》

"古之真人……伏戲、黃帝不得友……"——《莊子·外篇·田子方》

"道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莊子·外篇·繕性》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莊子·外篇·胠篋》

可以看出,在《莊子》中的伏羲,共有"伏羲"、"伏戲"、"伏犠"三種不同寫法。而《胠篋》中的伏犠,位在軒轅氏之後;但《田自方》與《繕性》中的伏羲,則位在軒轅氏之前。而從《莊子》開始,直到伏羲定型為止的典籍之中,伏羲的名號也駁雜不一,包括"虙戲"(管子)、虙羲(史記)、包羲(漢書)、炮犧(漢書)、宓戲(禮記)、雹戲(楚帛書)、包犧(周易)、庖犧(拾遺記)等多種寫法。從並無定字可以看出,此時的伏羲屬於未定型的、生成中的神話人物。

為什麼伏羲擁有十餘種不同寫法呢?針對這個問題,漢唐學者多有解釋:"伏"訓為"孚"、"服",是聖王以上伏下的體現;而伏與"虙"、"宓"同音,如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宓子賤,本來是叫做伏子賤的,正是因為"虙"與"宓"相通,故產生"宓子賤"的誤名,而"宓戲"也是因此誤用;而由於古無輕唇音的原因,"庖"字古讀作"浮",則"伏"、"虙"、"庖"、"炮"、"包"均為一聲之轉。至於"羲"、"犧"、"希"、"戲",同樣是可以相互假借的同音字。是以伏羲有定音而無定字,則由此推斷,伏羲在定型前是活在人們的口頭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因此記錄者往往會依照其發音而以同音字記錄下來,於是形成了種種不同的寫法。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先天八卦

而先秦文獻中,排除泛泛而談的"掌握道"、"聖王治世",伏羲最具體的事蹟,無疑是《周易繫辭傳》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則伏羲作八卦、制漁網本於此。儘管仍然不免模糊簡略,但後人記載中的伏羲,往往是上古各種器物的發明者,這顯然屬於《周易繫辭傳》的影響。

可以看出,在先秦時期的伏羲,只不過是是模糊的上古聖王,無論身世、事蹟、容貌,甚至名字,都只有模糊的範疇。

二、 伏羲與女媧:最初是夫妻,後來被賦予兄妹身份

那麼,伏羲何以成為人文始祖?答案是在文化融合中,伏羲和女媧以夫妻、兄妹的關係出現在神話記載中,並與東夷神明太昊合二為一,從而位列三皇。

伏羲雖在誕生伊始與女媧並無瓜葛,但在漢代墓葬中,伏羲女媧像卻為數甚多。這些伏羲女媧像大同小異,都是人面蛇身,或兩尾捲曲,或兩尾相交。而儘管戰國末期的《世本》中已有"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的記載,但因先秦並未形成三皇觀念,稱伏羲為天皇必然在伏羲與三皇有關之後,那麼這段自然是東漢以後混入的而非原文。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界均認為伏羲與女媧最早在漢代才被賦予親屬關係,直到1942年出土於長沙的《楚帛書》的解讀成功才更新了這一認知,證明至晚在戰國時期,伏羲、女媧已經有結合在一起的神話。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楚帛書

"粵古熊雹戲,出自□雬,居於颻□……乃取虔娓□子之子曰女咼,是生子四□是襄,天格是踐,參化法兆……"

《楚帛書》是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帛書,同時也是目前可考的唯一圖文並茂的創世文獻。據研究,《楚帛書》是戰國晚期楚地巫人占卜時使用的"日書",而這段文字正是巫師解釋上古眾神開闢鴻蒙、創造世界的進程,來證明自己"敬授天時"的權威性。則《楚帛書》中所記載的正是戰國晚期楚地流傳的創世神話。熊正是楚人之氏,這段帛書大意是說,創世之初天地一片混沌,風雨大水,伏羲娶虔娓氏之女女媧,生下青幹、朱單、黃難、墨幹四子,協助禹與契治水。此時尚未有日月,於是四子代替日月,立四極,以承天覆,並以步測時。而後千有百歲,帝俊創造了日月,炎帝確立了日月的行程,有了晝夜朝暮之分,完成了創世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楚帛書》的神話體系與後世的任何神話都大相徑庭。創世神伏羲女媧與大禹、契間隔如此之近,帝俊、神農比大禹還要晚上千又百年,而虔娓氏更不知是何許人,故《楚帛書》對後世神話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但至少可以說明一點:伏羲女媧的夫妻關係擁有古老的傳承。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唐吐魯番67TAM77:13出土的伏羲女媧像

及至漢初,在墨家"尚鬼"思想影響下,人們認為死後會變成鬼神。但此時佛道思想並未盛行,輪迴思想自然也不盛,佔主流的死亡觀是人死後會進入一個類似蘇美爾與希臘冥界的沒有酷刑卻並不快樂的冥界,正如《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所言: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更兼漢初休養生息後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復,是以重視死後世界的西漢人厚葬之風大興。漢武帝又曾依方士少翁之言,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於是在漢時墓葬之中,往往出現用於崇拜神仙的繪畫,伏羲女媧形象因得盛行。

早期漢墓中的伏羲女媧形象,往往是單身像,且均與日月、規矩有關,如河南洛陽卜千秋壁畫墓(漢昭宣時期)中,伏羲女媧籠手於袖,太陽居伏羲胸前,月亮居女媧胸前;在山東長清孝堂山郭氏祠堂畫像中,東壁伏羲執矩,西壁女媧執規。而墓穴中的壁畫,始於伏羲,止於女媧,墓主人夫婦背靠伏羲,面向女媧,這是魂魄生天、生命不朽這一意願的反映。偶爾也有反過來,由伏羲捧月、女媧捧日的(如河南洛陽北郊石油站壁畫墓),這並非是墓工缺乏常識,而是以陰神女媧配大陽之精的日、陽神伏羲配大陰之精的月,從而陰陽相互交錯,宇宙萬物實現平衡與協調。而雙身像在墓葬的發展中,所佔比例逐漸更大,他們若雙尾相交,往往形成象徵日月的兩個圓輪,而手中持的,仍然是規與矩。這一形象在後來的墓葬中,漸漸成為伏羲女媧形象主流,最廣為人知的唐吐魯番67TAM77:13出土的伏羲女媧像便是如此造型,而他們的衣著也是唐初男女的典型服飾。

但伏羲與女媧以兄妹形象出現,卻是在東漢才開始形成的。如《風俗通義》中記載:"女媧,伏羲之妹。"而《春秋世譜》則記載:"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究其原因,伏羲是漁獵時代部落酋長形象的反映,而女媧是農業階段女族長形象的反映,因此他們產生關聯,或被說成夫妻,或者被說成兄妹。而正是因為伏羲與女媧是夫妻、兄妹的兩種說法同時流傳且彼此有矛盾之處,故唐李冗《獨異記》中,首次將伏羲與女媧以兄妹婚配的形式記錄下來,從此伏羲與女媧便以既是夫婦、又是兄妹的神話形象活在人們心中。

三、 讖緯的影響:有血有肉的太昊伏羲氏

先秦時期,正如《尚書》所謂"夷蠻華夏",中華文明的體系分為苗蠻、東夷、華夏三個集團,。而《後漢書》中有"東夷列傳",更點明東夷是東方相對獨立的族群。東夷的範圍是山東、蘇北與河南東部,而東夷的先祖正是太昊。

"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陳,太昊之虛也。"——《左傳》

而早在目前最早記載炎黃的《逸周書》中,也已有太昊的身影:

"自太昊以下,至於堯、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逸周書·太子·晉解》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太昊與伏羲顯然是不同的兩位祖神。這體現在兩方面:第一,伏羲與太昊的事蹟、世系並無絲毫重合,縱然太昊以龍紀、伏羲蛇身人頭,但龍與蛇終非相同,何況縱然相同也不足以證二者相等;第二,伏羲與太昊的出生方位不同。按照《遁甲開山圖》所載:"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所治,伏羲生處",而"仇夷山"便是甘肅成縣西的仇池山,至於此處的"太昊"顯然是伏羲與太昊合二為一後的附會。則生於西北的伏羲是絕對不可能與生於東部的太昊等同的。

秦漢時期,太昊開始與伏羲融合,最後漸漸完全等同。袁珂先生認為,最早將太昊與伏羲相混的,是秦漢之際成書的《世本》,《世本》始將太昊與伏羲連文為"太昊伏羲氏"。此後,"太昊伏羲氏"這一字樣不絕於文獻,且一致認為太昊伏羲氏是風姓的始祖:

"太昊庖犧氏,風姓也。"——《帝王世紀》

"太昊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杜預注左傳》

"太昊伏羲氏,風姓。"——《三皇本紀》

為了區分這一分歧,漢唐學者們加以區別,以"太昊"為"世號",也就是部落的名號;而"伏羲"為"身號",也就是個人的私名,如漢王符《潛夫論》。而早在清代,便有人指出伏羲與太昊迥然有別,如崔述在《補上古考信錄》中說伏羲太昊想混始於《漢書·律令志》,雖這並不是我們目前可考的最早混淆伏羲太昊的資料,但伏羲太昊本非一人的結論卻沒有完全正確。

那麼,伏羲與太昊為何合二為一呢?答案是讖緯的興起、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自從戰國以來,陰陽家興起,五行與五帝匹配,而《呂氏春秋》採納了這一說法,《月令》又再次闡述,於是五帝體系如下:

金——少昊,秋,西方

木——太昊,春,東方

水——顓頊,冬,北方

火——炎帝,夏,南方

土——黃帝,長夏,中央

但是《呂氏春秋》的記載,順序以太昊為首。這本是說德有始終的意思,並不是說太昊先於黃帝。但是宣、元以後,讖緯之說日益興盛,《左傳》中太昊的世系晚於黃帝,不考察其詳細的學者對於太昊居首、炎帝早於黃帝而頭疼不已,於是將太昊與伏羲氏、炎帝與神農氏合併。但由於民族的日益融合,今天早已沒有東夷與華夏的區分,故太昊與伏羲氏已徹底合二為一,今天河南的太昊陵,香火四時不絕,這也正是民眾發自內心對象徵文明、先哲的祖先神的愛戴。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河圖洛書

在合併太昊後,伏羲的形象開始與規綁定,而女媧也對應地以持矩的形象出現。其實規本是太昊所執,如《淮南子·天文訓》說:"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而在《周易繫辭傳》的影響下,伏羲的形象被豐滿為了一位善於發明的聖皇,不但被賦予"牛馬、冶金、禮義文物、布、錢幣、房屋、琴瑟"的發明者,甚至囊括了嘗百草的神農(《孔叢子》中一日遇七十二毒的便是伏羲)。

而伏羲的身世也不再模糊,他既有詳細的身世:

"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詩緯·含神霧》

又有清奇的古貌:

"伏羲大目、山準、龍顏"——《春秋緯·元命苞》

併成為君權神授的典範:

"伏羲氏王天下,有神龍負圖出於黃河……推陰陽之道,知吉凶所在,謂之河圖。"——《河圖緯·龍魚河圖》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象而作易,始作八卦。"——《春秋緯·春秋內事》

從此,太昊伏羲氏成為了三皇之首天皇,他的事蹟變得完善,譜系也變得清晰,正式成為華夏神話中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祖神之一。

從模糊的上古聖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變

伏羲

儘管最初只是泛泛的先王,完善來源於讖緯與文人的附會,但在融合太昊、與女媧關聯後,伏羲的形象卻徹底豐滿,變得有血有肉,深受大眾的喜愛,已經徹底由一些籠統空泛的碎片演變為製作漁網、八卦、音樂的春神,三皇之天皇。在神話歷史化的儒家話語權下,太昊伏羲氏的人性要遠遠多於神性,他比起創世的大神,更多的是和藹的、指導民眾共同前進、發明諸般器具的導師,也是女媧的丈夫與哥哥,這也是太昊伏羲氏至今仍深受愛戴與喜愛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