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頡嶺村 搬進新家園,開啟新生活

“以前,我住在山溝的溝底,交通不方便,吃水不方便。”4月14日,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頡嶺村,49歲的村民馬畔山對4年前的生活境況記憶猶新:從溝底到山樑上的公路邊,要爬40分鐘的山路;吃水要去溝裡挑;最關鍵的是,住在山溝裡,沒法多養牛,靠種植小麥、胡麻等作物餬口,收入不行,生活困難……

  “那個時候,我們村山大溝深,大家住得分散,路不好走,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宋萬良說,4年前,頡嶺村的情況終於發生了變化。隨著脫貧攻堅戰的不斷深入,他和馬畔山搬到了政府幫助他們建設的新村裡,情況一下子變了。

  “當時,鄉黨委、政府在廣泛調研摸底、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積極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削山頭,造平地,一戶不落進行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峽門鄉黨委書記王穎傑說,通過有效整合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兩個共同、民族鄉發展等各類項目資金,鄉上在頡嶺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面建成了“四通兩排一部一室一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滿足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休閒、文化等需求。

  易地扶貧搬遷要真正實現“拔窮根、挪窮窩、換新顏”,產業是關鍵和基礎。如何讓住進新村的群眾安居又能樂業,真正在新村“紮根”?頡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成說,鎮村兩級經過反覆研究村情實際,決心把“種好玉米養好牛”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產業富民之策。為此,村裡引進了“四鏈”模式,以入股分紅和供產銷一體化的運營方式,籌集資金300萬元,建成利民合作社養殖小區1處。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和黨員致富能手的示範引領下,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增加。

  “一個院子、四間主房,去年新蓋了灶房,前一陣剛給放雜物的地方加蓋了鋼架頂棚……”見到記者來採訪,宋萬良高興地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庭院整潔,窗明几淨,搬入新居4年之後,曾經的貧困戶宋萬良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告訴記者:“政府幫忙讓我們改變了生活環境,還指導我們養牛掙錢,去年我靠賣牛就賺了4萬多元。”

  一村興,一片富。王穎傑說,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如今,頡嶺村76戶群眾靠養牛每年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