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多维度对比,看新三板发展机遇

前言

通过对比2014年以前的美国市场与中国目前的结构,可以发现美国的市场呈现正三角的形状,纳斯达克市场的体量大于对应于主板的NYSE,而粉单市场其实也被纳斯达克包含其中,因此纳斯达克市场的规模实际上远远超过了NYSE。而中国市场的整体则

从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多维度对比,看新三板发展机遇

一、分层制度对比:

通过新三板和纳斯达克时间点的对比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新三板和纳斯达克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分层制度。我们来看下纳斯达克的分层制度:

从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多维度对比,看新三板发展机遇

第一层分层发生在1975年。纳斯达克开始设立一个上市标准,来区分自己与市场,但这并不能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层,纳斯达克仍然是我们理解中的“场外市场”。

第二次分层发生在1982年。纳斯达克挑选一些比较优质的公司,建立了第二层市场叫“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后来把“全国”改成了“全球”,这一层主要采用的是做市商交易制度。最早的做市商制度就来自于此,很多优秀公司的做市商多达几十家,纳斯达克分成了两层,这一制度延续了20多年。

从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多维度对比,看新三板发展机遇

第三次分层发生在2006年。纳斯达克市场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年代曾一度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世界最大的证券市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市值的增加,使得纳斯达克开始具备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抗衡的实力。2004年纳斯达克开始向美国证监会申请成为全国性证券交易所,2006年获批。同年,纳斯达克开启了第三次分层,建立了“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大盘股归入此类,苹果、微软、谷歌均在此列。全球精选市场开始采用公开竞价交易制度。

二、交易制度对比:

1997年之前,纳斯达克均采用竞争性做市交易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存在天然的缺陷,做市商可以利用自己所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侵害其他投资者的权益。美国证监会在1997年完成了对纳斯达克所有股票的交易制度改革。新制度在竞争性做市商制度的基础上添加了竞价机制,以强制的外在约束规范了做市商的报价。这种混合型做市制度使得投资者既能与做市商做交易对手,也能直接从其他投资者手中买卖股票。混合型做市交易制度延用至今,市场多年来的良好运行证明了它是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

从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多维度对比,看新三板发展机遇

三、不同之处:

成立的原因不同:纳斯达克的成立,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推动。而新三板成立及发展,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

场所的性质不同:1990年纳斯达克正式更名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与纽约证券市场和全美证券市场并列为美国三大证券市场。成为具备公开发行(IPO)功能的交易场所。而对于目前的新三板而言,定位是场外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暂时不具备公开发行(IPO)功能的预期。

发展的阶段不同:纳斯达克已完成了三次分层发展,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交易市场。而新三板还处于第一次分层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政策仍待落地,各项功能仍待完善。如:摘牌制度、交易制度、流动性、投资者准入门槛等。

交易制度不同:纳斯达克采用混合型做市交易制度,而新三板采用协议转让与做市商并存的交易制度。

五、相同之处:

设立的目标相同:都是为发展和规范场外交易市场而生。

所处市场位置相同:都是为场外市场交易提供服务,处于市场的次级。

发展的路径相同:新三板可以说是以纳斯达克为模板而设计,包括未来的发展,预计也将或多或少的呈现出纳斯达克发展的影子。

六、总结:

新三板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发展方向是向纳斯达克看齐,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而近期将是政策红利释放的重要窗口,因为经济时局与市场倒逼将加速政策红利进程。

虽然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就好比上证政策牛市一样,即便是上涨也是经历了几番牛熊。新三板公司未来预计以宽进严出为主,上市容易摘牌也容易,所以要分仓布局、优中选优,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另新三板个股的投资与我们目前的一些投资行为不同的是,新三板投资不是通过最短时间的买卖价差赚取收益,新三板投资的是公司的未来以及新三板市场的未来,需要放长线钓大鱼。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文中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操作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