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穿高跟鞋的日子,我會在包裡放一雙芭蕾鞋。知道自己一旦超出負荷,瞬間就能切換到自在模式,令人心安。


選芭蕾鞋實在是它好穿又自帶風格。如果不太糾結,襯衫、煙管褲、芭蕾鞋,堪稱現代出勤“聖三位一體”。單拎出來,都是很實際的選擇。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馬良老師演繹得很到位


這個模板被無數時裝精陳述演繹,千錘百煉。歸根結底,它的好處是清淡不挑人,卻也很容易被埋沒。


20歲出頭時我不大這麼穿,太容易陷入輪廓模糊的印象裡。大抵需要多些氣定神閒,方可成立。


心裡頭對這一類人自有描繪,印象極深刻的是在電影《一天》中,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飾演的母親在巴黎漫步,累了坐在噴泉邊,很自然地從包裡拿出一雙平底芭蕾鞋換上。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動作行雲流水,那一刻,意會到了從容的妙處。想來對芭蕾鞋的好感,關乎這份從容。


時常觀察路人,穿芭蕾鞋的女孩兒大多行路輕快卻篤定,若是停坐在哪兒,也神色輕鬆。說不清是人賦予了鞋子性格,還是鞋子給了人閒適的底氣。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說不清道不明的鬆弛感


這也不止是挑鞋。我想芭蕾鞋也是我們關於生活的選擇。


女孩們的美麗太難了,有些場面必須踩上高跟才算有禮貌,有時是因為想著今天天氣剛好,想踢雙高跟,做一場帥氣或嫵媚的試演,可為著這份帥氣,腳底都酸了,顴骨處磨出水泡。而芭蕾鞋就是女孩的救贖。是踩在腳上的安穩。


芭蕾鞋所給我們的自由,就是勞碌奔波之後,給你一個任意門,讓你可隨時迴歸舒適mode。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平日所說的芭蕾鞋和船鞋的區別,主要是多了鞋面繫帶或腳踝綁帶,有芭蕾元素的大可算在此列,選擇寬泛了不少。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Jean Paul Gaultier 2011


這些年身體力行地試過不少品牌的芭蕾鞋,雖有悻悻而歸的例子,卻也有了真實淘金的快樂。相信我,如果一雙芭蕾鞋試穿總有哪裡不妥,果斷放下它,不要寄希望於換搭配會產生新的化學反應,除非當天你的穿著無比糟糕(想也不會)。在芭蕾鞋上,多一分、少一分都有很明顯的界限,這世界上適合你的,精挑細選不過分。


芭蕾鞋的脾性很是複雜多變。平時穿衣造型,都能消化得很好。緊要關頭還想舉重若輕,穿它也沒錯。


芭蕾鞋之所以無處不在,得談談碧姬芭鐸,她幾乎憑一己之力,帶火了芭蕾鞋。《上帝創造女人》裡,她或光腳或著芭蕾鞋,靈動肆意。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野生repetto代言人


原本只覺芭蕾鞋襯古典女神才合適,比如奧黛麗赫本,優雅、纖細。BB穿起來卻是別種風貌,寶貴難得的爽朗颯氣。


鞋子常常是電影角色的性格的比照。戈達爾電影裡的女孩不會穿費勁兒的高跟鞋;白晝美人需要一雙嚴謹又出格的鞋,暗示她的不安和多面;通常穿平底鞋的人跳脫些,即便穩如奧黛麗赫本,《甜姐兒》裡也要穿一雙樂福在巴黎酒館大跳踢踏舞。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在真實世界裡,芭蕾鞋在現代的演變,少不了法國女人的推波助瀾。


要知道在100年前,芭蕾舞者連同芭蕾鞋壓根和優雅不沾邊。德加畫過那麼些跳芭蕾的女孩兒,不過是社會底層的“小老鼠”,經受當時上流人士的凝視與審閱。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Edgar Degas


直到芭蕾逐漸成為主流藝術,舞者們親身帶貨,芭蕾舞鞋和舞者,終於被歷史正視。1947年法國品牌Repetto創立(BB所穿的Repetto即為1956年的定製款),隨後Chanel的雙色鞋也在1957年面世,熱度甚囂。


試問哪位有志女郎沒穿過芭蕾鞋出街。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Jane Birkin/Ines de la Fressange/Alexa Chuang/Leandra Medine


無論老牌還是新生代icon都免不了貢獻芭蕾鞋穿搭,可鹽可酷。大概就是剛好match了瀟灑俏皮,又極為方便。看女明星光著腳拍照,都會下意識覺著她藏起來的鞋定是雙平底芭蕾。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珍·茜寶和碧姬芭鐸


至於我,我並不指望自己穿芭蕾鞋要優雅,或有90年代職業女郎般幹練。理想狀態是鞋子穿得舊舊的,有奔波的痕跡在,要不那麼乖才好。


氛圍定調了,再就認清自己的硬件。總得來說,芭蕾鞋一直都算清流,不溫不火。風最大的也就miumiu那雙綁帶芭蕾,不能免俗的心動過(默唸一遍理智如我)。飛速去門店試,試完空手打道回府絕口不提,果然是想多了。對小腿不夠纖細的人實在太不友好,崔素拉那種四肢修長才是完美駕馭的人選。


但經典鞋款有著不可替代性,打定主意要尋得稱心如意的那雙。於是扭頭回到老牌Repetto的懷抱,腳踏實地的平底經不起久穿,足弓不夠舒適,況且顯得小腿線條有些敦實。3釐米為上選,要說細節改變命運,也確實註定了我買不買它的命運。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找不同的遊戲


同為基本款,鞋頭的弧度、側面的高度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我的心得是鞋頭還是輕緩的尖弧好,太圓潤的可愛有餘,差些利落;鞋面稍長些的也比較耐看,起碼不會太頭重腳輕。


Repetto的好,是它繼承了傳統的製鞋工藝,有著耐人尋味的細緻。持久地為芭蕾鞋注入新的血液,看它60週年Danse pour la Vie(生命之舞)展覽的獨家收藏,她家真是經久不衰地熱愛這一行當。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設計師聯名、藝術家特製相當精彩


貴牌裡值得一探究竟的是Ferragamo。逛米蘭的10 corso como,發現有完整的Creations系列復刻的鞋履(上海好像也有),現在的鞋子與之相比不要太無聊。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 創造力和想象力,混搭元素


很是奇思妙想卻不會太drama,想來是Ferragamo對造型材質的熟稔使然,他太知道如何讓女人愛上他的設計了,於是夢露在《七年之癢》裡腳踩銀色高跟成為美利堅性感代名詞。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說來奇怪,同為夢露的特製款,另一款芭蕾鞋Cherie與這些華美精緻女鞋壓根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很是樸素。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看久了就明白了,Cherie當然是一雙更日常的鞋子,可輕而易舉地搭配一切。更重要的是,它很文氣,或許它代表了夢露更不為人知的那一面,那個閱讀《尤利西斯》的女孩兒。如果想買一雙不流俗的芭蕾鞋,我想它會是首選。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索性怎麼樣也不會出錯,使用頻率也是真的優秀。不知不覺裡,芭蕾鞋成為我抵達一個好地方想要穿的鞋子,而不僅是圖輕鬆的選擇。


到了現在,無論Uma wang還是Jil Sander,古典抑或解構,時尚圈對於芭蕾的迷戀從未過時。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比起累得半死的精緻,我還是更愛自在


可以說,這終究應了人們對從容浪漫的推崇。太年輕的時候,只想跳躍著攥緊世界,沉穩篤定缺缺,難有從容之色。風格這回事兒,還是需要時間試煉。


想到《老友記》,瑞秋逃婚,對著電話裡的父親說,“what if I don'twant be a shoe. What if I want be a purse or a hat?”(如果我不想當一隻鞋子,如果我想當一隻包或一頂帽子呢?),鞋子也是人生的隱喻。她不想當一隻鞋子,她希望逃脫現有生活的禁錮。


但那也未必不能當一隻鞋子。如果我必須是,我可以成為芭蕾鞋。我只知道,穿芭蕾鞋的人,會比較快樂。


來聊個五毛錢的天

來聊聊,哪種鞋能代表你?

原文首發於《新週刊》旗下公眾號“F小姐MissF”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