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敦煌到底有多遠?

可以很遠。從蘭州一路向西,沿途要經過烏鞘嶺、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嘉峪關、“世界風庫”安西橋灣大風口……

去過敦煌的人,有時會留下不少遺憾:沒看清、沒看夠、太擁擠……

也可以很近。“雲遊敦煌”給了我們一次機會:拿起手機,便可以把千年前的壁畫、雕塑捧在手心;足不出戶,也能看到敦煌的精髓,不開放或者有限開放的洞窟,都可以在“雲上”細細品味。

今天,讓我們從不開放的285窟開始,“雲遊”敦煌。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1、從“五百強盜成佛”開始

我對莫高窟第285窟的認知,最早來自“五百強盜成佛”——它太出名了,小時候聽過這個故事,長大後知道常沙娜、段文傑都臨摹過這幅壁畫。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數字敦煌 全景漫遊 第285窟窟門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官兵征戰 強盜被俘(南壁)

走進洞窟,左手邊的南壁可以看到:青色的山巒下,五個手執刀劍、盾牌,身穿圓領長袖胡服的人,正在與一群身披鎧甲、騎著戰馬的士兵激戰。兵戈撞擊之聲,如在耳畔。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強盜受審(南壁)

強盜很快被打敗,雙手被縛在背後,帶去受審。

視線繼續移動。一個院落中,國王端坐在亭臺之上;亭臺之下,強盜被脫下衣服,一人正在被挖眼,不遠處,已經被挖眼的同伴倒地哭嚎。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放逐山林 強盜痛哭(南壁)

這是“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的開端。這個故事在《大般涅槃經》《報恩經》等多部經典中皆有收錄,又名“得眼林”。

傳說,古印度的憍薩羅國有五百個強盜,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於是國王派大軍去抓捕強盜。在激戰之後,國王抓住了強盜,挖出了他們的眼睛,放逐山林。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佛陀度救 香藥醫眼(南壁)

強盜的痛哭之聲傳到了佛陀耳中,於是佛祖心生憐憫,以神力撒下雪山香藥治好了強盜的眼睛,併為強盜講經說法。五百強盜受到感化皈依佛門,隱居山林,參禪入定。

也有傳說,五百強盜最後修成正果成為五百位羅漢。

大概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畫工們用了五個強盜來代替五百強盜。但是,戰爭、審訊、挖眼、以及強盜的悲哭依然有強烈的感染力。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深山修行(南壁)

最終,皈依佛門後的五百強盜在清泉流淌、幽靜美麗的山林之中修行,與各種鳥獸和平共處。這個故事,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上個世紀40年代,剛剛抵達敦煌、被敦煌藝術震撼的常書鴻,帶著女兒常沙娜臨摹《五百強盜成佛圖》。1952年,段文傑和他的同事們,不僅要臨摹這幅壁畫,更要整體臨摹原大複製285窟。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1952年,段文傑臨摹285窟壁畫

在當時的美術組組長段文傑看來,這個洞窟的內容是如此豐富,它的歷史、內容、畫風都是最佳研究和臨摹選擇:這不僅是他們找到的有確切紀年題記的最早洞窟,更有來自印度與中國的眾神共聚一窟、濟濟一堂。


2、當印度神佛遇到中國風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南壁上沿 伎樂飛天(12位) 歐陽琳臨摹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的“明星”。

第285窟南北壁畫有飛天20多身,其中南壁上沿(《五百強盜成佛圖》的上部)繪有一排伎樂飛天,共十二身。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佛背光飛天】莫高窟第285窟,西魏。飛天作散花舞蹈姿態,上一身轉身回首,著石綠色裙,下一身前腿盤曲外露,著赭色裙。眉眼勾畫生動,手勢富有變化,勾線及暈染均佳。


這些飛天形象清瘦、身材修長、細腰長裙、衣帶飄飄,在天花流雲中輕快地飛翔,觀看者似乎能穿越牆壁,感受畫中的飄飛之勢。飛天手裡的樂器也各不相同,有的手持箜篌,有的演奏一支橫笛,嫻靜優雅。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這是一種典型的魏晉風度,有著鮮明的“秀骨清像”特點,褒衣博帶、瀟灑飄逸。

佛經記載,佛在說法的時候,常有天女天人散花、奏樂供養,漢譯佛經,將這類天神稱之為“飛天”。

相比佛、菩薩,飛天在佛教中並非主角。但是,當他們飛進了敦煌壁畫,似乎超越了侍從地位,獲得了獨立的靈魂。

莫高窟現存飛天4500餘身,幾乎窟窟有飛天,他們以韻律十足的飛翔之姿,使得肅穆的佛教繪畫變得更富情趣、滿壁風動。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第254窟(北魏)屍毗王本生故事中的飛天,敦煌早期飛天,健壯樸拙

其實,初來乍到的飛天,帶著濃濃的西域風,有的光頭、形體較短,顯得結實粗壯。285窟的飛天卻讓人感受到了這些天神的一次華麗變身,呈現出與西域飛天截然不同的東方神韻。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菩薩服飾】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供養菩薩頭戴三珠寶冠,兩鬢作燕尾狀,長披巾兼作袿衣之飾,垂襳髾,衣裳下部綴髾飾。一菩薩寬袖,穿笏頭履;一菩薩直袖,穿高牆履。其服飾色彩豔麗,應來源於當時北朝貴族婦女的裝束,與南朝飛襳垂髾式華服相比,其風格顯得更加簡約明快。


不僅僅是飛天,北壁的菩薩,一改之前裸身赤腳形象,身穿中原貴族服飾,寬袍大袖,腳穿雲頭履,面帶微笑,亦佛亦仙,儼然南朝貴族。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國王、大臣、建築等

《五百強盜成佛圖》也一樣,清瘦的人物形象,敷色淡雅,更有山水、奔鹿、戲鴨等,栩栩如生。

同時,畫面上線描手法運用成熟,粉壁為地 、青綠紅黑 、疊暈渲染替代西域“凹凸暈染”,讓畫面顯得清爽明快。

西魏的壁畫藝術,顯然受到了當時最流行的中原畫風的影響,那是中原顧愷之、戴奎、陸探微的畫風。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秀骨清像的西魏人物】莫高窟第285窟,西魏。陸探微式的造型風格,人物造型瀟灑秀麗,風行一時,被稱為秀骨清像,南北朝時期在中原地區廣為流行,北朝時期傳入敦煌。造像特徵是廣額,削頜,眉楞,顴骨、下巴突出,圖中人物極為典型。


我們不禁想問:這是誰開鑿的佛窟?為何會帶來如此強烈的中原風格?


3、供養人的榮耀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北壁 說法圖(左起第2組),“過去七佛”中的迦葉佛,結跏趺坐,蓮花座下有明確年代的題記“大代大魏大統五年”。兩側的脅侍菩薩手捧大花盤,微笑侍立。


1947年底,當段文傑和他的同事們重新清理流沙、測量所有洞窟並重新編號時,在400多個有壁畫的石窟中,他們注意到北壁的發願文題記中,有兩個明確的年份:

“大代大魏大統四年歲次戊午八月中旬造”,

“大代大魏大統五年五月廿一日造訖”。

莫高窟285窟的建造時間在西魏大統四年至五年,即公元538至539年。

這個關鍵性的紀年,引出了一段中原王室經營敦煌的歷史。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感受莫高窟的春夏秋冬(製作/金良)

距樂僔第一次在鳴沙山對面的崖壁上開窟172年後,公元525年,北魏鮮卑宗室元榮帶著妻子、兒女、奴婢以及畫工,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路途,出職瓜州刺史。四年後,元榮被封為東陽王。

北魏晚期,鮮卑統治者內外矛盾加劇,最終導致北魏政權分裂為定都鄴城的東魏和定都長安的西魏。西魏統治敦煌地區時,元榮仍任刺史。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脅侍菩薩】第285窟,菩薩或裸身披巾,或著通肩大衣,或披右袒袈裟,或斜披羅巾,姿態各異。面部和肢體的暈染尚未完全變色,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設色效果以及工謹細緻而剛勁有力的線描。


元榮依靠當地豪族的支持,保境安民,使得敦煌在中原戰亂不斷的情況下,保持了相對穩定繁榮的發展。

他出資開鑿石窟、請人抄寫佛經,用佛教來安撫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也安慰飽受離鄉之苦的自己。

在藏經洞中有一份《仁王般若經》,末尾寫到,“佛弟子元榮,既居末劫,生死是累,離鄉已久,歸慕常心……入法之錢,即用造經,願天生成佛”。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北壁說法圖左下方一位女供養人

北魏早期修建了雲岡石窟,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鮮卑族漢化,在新建的龍門石窟中,“不僅給釋迦穿上了褒衣博帶的服飾,面容、形體也逐漸向清秀轉變”。

元榮開鑿石窟,也把北魏佛教藝術的新風尚帶到了敦煌。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男供養人

在285窟北壁的供養人畫像中,有一些人身穿王公、嬪妃的服飾,有專家推測這“很可能這就是東陽王夫婦”。


4、蟄居沙漠的萬神殿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正面為西壁,左邊是南壁,右邊是北壁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比丘禪定像】西魏時期,一種身形秀麗、通脫瀟灑的造像樣式傳到敦煌,畫史上稱為“秀骨清像”或“褒衣博帶”。第285窟西壁小龕內塑比丘禪定像。比丘在寂坐修行中似有所悟,露出笑容。比丘著覆頭衣,田相袈裟,身後畫出頭光和三角靠背,頭光兩側畫比丘和飛天。


進入285窟,你會注意到西壁三尊塑像,中央主龕內為倚坐說法佛,兩邊的小龕內各有戴風帽的禪僧塑像。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西壁南側上方日天、諸星。最左側的白色圓輪內、乘坐馬車的是日天。日天下面,有一輛鳳車,鳳車上有兩武士。日天旁一字排開諸星,其下為婀娜多姿的供養菩薩。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日輪中,日天端坐雙輪馬車上,束髻,有頂光,著菩薩裝,雙手合十。馬車兩頭各有兩匹馬,背道而馳,象徵太陽從東到西,又從西回到東,往返無窮。

佛龕外壁畫有日天、月天、諸星辰、三頭八臂的毗溼奴、半身側坐在牛背上的溼婆、毗那耶迦、四大天王以及外道婆藪仙(尼乾子)等。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長鼻子的毗那耶迦。它最大的特點是象頭人身,是印度三大神溼婆與雪山女神的兒子,在西魏、隋代、元代,是佛教守護神。


佛教的產生,借鑑了印度傳統的印度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眾多宗教元素,例如溼婆、毗溼奴本為印度教主神,被佛教吸收,繼而成為護法神。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窟頂,正面為東坡(段文傑主持複製)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中間巨大的摩尼寶珠,伏羲女媧執規矩

讓人更歎為觀止的是覆鬥形的窟頂,不同文明的印記在這裡碰撞融融合:窟頂繪上了雷神、朱雀、烏獲、伏羲、女媧等中國本土神仙形,以及佛教中的摩尼寶珠。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窟頂東坡,禪修僧人 山林動物

環繞窟頂的邊緣一週,是起伏延綿的群山,山中長滿樹木,36位結廬僧人在山中靜靜禪修。

山中有野豬、老虎、鹿、牛、羊等動物,有的同僧人為伴,有的在悠閒地覓食,還有獵人在捕殺犛牛。

285窟的壁畫,構建出一個天地人以及各路神仙和平共處的世界。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朱雀】285窟窟頂南坡

佛教傳入中國,僧人常利用本土神仙來宣揚佛教教義。在中國僧人編撰的佛教偽經《須彌四域經》中,伏羲女媧就變成了阿彌陀佛的從屬菩薩。

由於敦煌佛教的興盛,後來少有人記起這裡也曾是本土宗教道教的聖地。事實上,道教的兩大主神王母和太上老君都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聯繫,三危山景區至今還留存著王母宮、老君廟等遺址。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對外來宗教充分包容,佛、道兩家安然相處。在敦煌道教發願文中,能看到高道結交高僧、道士為僧尼辦超度儀式。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雨神】莫高窟第285窟,西魏。雨神名計蒙,龍首、龍爪、人身,有雙翅,在空中邊飛行邊向人間降雨。


當魏晉南北朝的紛亂結束,隋朝統一,篤信佛教的楊堅在治國方略中將佛道並用。雖然安史之亂後,河西一帶被信奉佛教的吐蕃佔領,道教活動一蹶不振,但是民間信仰並未斷絕。

到了清代末年,滄桑鉅變,莫高窟看不見一個僧人,反而是一個道士在默默地看護這一片佛教聖地。

285窟作為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被公認為是莫高窟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因此被評為“特窟”,需要特別保護,很早就停止了對外開放。

上個世紀50年代首批洞窟複製,為什麼段文傑和他的同事會選擇285窟?

除了保護和研究,敦煌的保護者們還希望臨摹複製的洞窟可以到各地展覽,讓更多人感受285窟的燦爛與多彩。

在紀錄片《莫高窟——美的全貌》中,日本人稱敦煌為“民族的熔爐”。莫高窟第285窟正是一個代表,多種文明濟濟一堂,圓通共融——這是中國文化兼容幷包的氣度和力量。

“雲遊敦煌”,從不開放的第285窟開始

285窟立體圖,四面斜坡的結構分散窟頂上方的重力,洞窟堅實穩固、空間寬敞,這本身也是佛教石窟傳入中國後的新創造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微信公眾號

參考《中西藝術的交匯點——莫高窟第285窟》《中華遺產·敦煌》

部分圖片來源莫高窟官方微博賬號、“雲遊敦煌”小程序

特別鳴謝山西大學世界遺產保護中心雕塑研究室研究員王般般在中華世紀壇“大盛敦煌藝術大展”上的講解

(來源: CCTV文化十分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