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深山人家“靠山吃山”

“村裡的主導產業還是以種草養畜、勞務輸出為主。除此之外,村民靠山吃山,春天挖坑栽樹、夏天種草養畜、秋天上山採摘、冬天修樹剪枝,只要人勤快,幹啥都能掙錢。”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掛馬溝村黨支部副書記、致富帶頭人馬正福自豪地說。

“掛馬溝”的稱謂遠近聞名。這裡是彭陽縣境內唯一的天然次生林區,六盤山林業局掛馬溝林場就在此處,一到盛夏滿目翠綠,引人入勝。彭陽縣古城鎮掛馬溝村因地處林區而得名。

過去的掛馬溝村由於出行不便,生活條件艱苦,近十年來村民陸續移民搬遷至紅寺堡、月牙湖等地,所剩不多的幾戶村民搬遷至原來的中川村,合併後沿用掛馬溝村村名。

去年,彭陽縣“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範工程掛馬溝名品彩葉樹引種馴化基地又落戶掛馬溝村,為掛馬溝村添了新景,增加了致富渠道。

見到村民海春林時,他正在距離掛馬溝村二三十公里外的山裡,和幾十個村民為落葉松修枝。往年這個時候修枝的活早已結束,今年受疫情影響,推遲了近兩個月才開始。這個活海春林幹了十多年了,在他的記憶中幾乎每年都要修,“冬天樹枝幹、脆,幹起來省力;到了春天,樹枝就柔軟了,費力。”海春林說,“加上這幾天周邊的零活也開始了,一天120元工錢,找人都比較困難。”

寧夏彭陽:深山人家“靠山吃山”

春天的掛馬溝村植樹造林忙

基地引進寧夏金成林生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採用“企業+國有林場+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引進優質彩葉苗木、木本油料經濟林等百餘個新品種,面積達4000餘畝。目前,該基地已與陝西西安、甘肅蘭州等省會城市和毗鄰市縣達成苗木供應協議,帶動村集體發展苗木100畝、群眾自種苗木200畝。預計達到收益年後,每年可出圃優質彩葉樹種苗木30萬株以上,年銷售收入可達1000萬元以上,可帶動周邊2200餘名群眾人均增收3700元以上。

彩葉樹引種馴化基地的落戶,為掛馬溝村帶來了機遇。一年固定用工近80人,用工高峰期近150人,涉及貧困戶30餘戶。

曾懷新和劉梅芳老兩口就是其中受益者。從去年4月份開始,到11月中旬結束,基地的活沒落過,“只要有活就打電話通知,一天90元,又在家門口,方便得很。”去年一年,老兩口掙了1萬餘元,閒暇之餘種地養牛,家裡的事情一件沒有落下。

“別看老兩口都60多歲了,幹起活來不輸年輕人。”馬正福誇讚道。多年來,劉梅芳一直跟著馬正福幹活,在村子周邊挖坑栽樹、除草間苗。每到有活的時候,馬正福都忘不了她。

今年,老兩口打算藉著基地的優勢,種植10畝城市綠化樹,趕上這趟致富車。敞亮的院子、整潔的房屋、碼放整齊的玉米、乾淨的牛圈……一切井然有序,讓人看到了老人家不甘落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寧夏彭陽:深山人家“靠山吃山”

海清軍養牛信心足

“這幾頭牛長得好,一頭估計能賣兩萬元!”村幹部感嘆道。

“兩萬元沒問題。沒有這場疫情,早都賣了。”海青軍把草料添到槽裡,自信地說。說起現在的日子,他說,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自己不會翻身這麼快。

八年前海青軍經常患病,加上孩子上學等原因,2015年村上將海青軍確定為建檔立卡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病好之後,海青軍通過貼息貸款,加大了養牛投入,又承包撂荒地10畝,真正把養殖業搞了起來,2017年光榮脫貧。

今年,海青軍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為了這個規劃,2019年秋天,他買了40畝玉米儲備草料。“我算了一下,今年擴大規模後,一年最少生產7頭牛犢,一頭賣一萬七八千元,也賺不少錢呢,何況每年還不止7頭牛犢。”海青軍算著賬。

海青軍是掛馬溝村村民勤勞致富的一個縮影。“村上的土地大都是山地,種草養畜都能自給自足。現在全村牛飼養量1800餘頭,戶均3頭,1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40餘戶,全村種飼草近7000畝。”馬正福介紹。

如今的掛馬溝村與過去大有不同,轄郭莊、崾峴、中川、蘆子溝等8個村民小組,靠著國家的好政策和優越的生態環境脫貧奔小康。無論是務工,還是養殖,藉著林區的優勢,2019年掛馬溝村如期脫貧,產業欣欣向榮,村民脫貧致富成為這裡的真實寫照。如今,掛馬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有國家的好政策,只要人勤快、肯吃苦,致富就有“靠山”。(吳舒睿 通訊員 樊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