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處世之道(二)

11.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子貢說:“我不想要別人把一些想法和做法強加給我,我也不想把它強加給別人。”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12.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國家有道的時候,他會把自己的智慧表現出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表現得很愚笨。他表現出智慧別人可以做到,他裝愚別人很難做到。”

1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冉求說:“我不是不悅服老師您的思想主張,是我能力不足達不到那個高度。”孔子說:“能力不足的人,是說做著做著就沒法再做下去了,你現在是給自己設限,不想去做。”

1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孔子說:“人活在這個世上應該正直,但是不正直的人也能僥倖免於災禍。”

15.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孔子說:“徒手跟猛虎搏鬥,沒有船也要強行涉水過河,這樣做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選擇和他一起共事的。我所選擇的,一定是做事有害怕失敗之心,善於細心謀劃而取得成功的人。”

16.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理喻,有一天孔子接見了這個地方的一個少年,孔子的弟子們表現出很迷惑。孔子說:“一個人想要求上進,我們應該幫助他不讓它退步,你們何必待人這麼苛刻?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想要求進步,我們應該讚許他的改過自新,不要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17.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譯:孔子說:“奢侈會使人產生不謙遜的心理,過於儉樸又會讓人覺得寒酸。與其產生不謙遜的心理,不如寒酸的好。”

18.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孔子說:“假如一個人有周公那樣偉大的才能和傑出的成就,但是因此變得驕傲而且待人刻薄,那麼其他的都不必看了。”

20.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不要謀劃那個職位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