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這裡是與可雜談,喜歡可以點上方紅色背景按鈕加關注哦!

《回車駕言邁》裡“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名各有時,立身苦不早。”說的是,萬物不停變化,出名要趁早。《古詩十九首》既有歌謠的清新明快,又有文人詩歌的精緻和情感層面的深化。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如果把《詩經》《漢樂府詩》《古詩十九首》看成以前中國詩歌的主要流脈,以前的詩歌主要是歌謠性質,表達的是公眾化的情感,有一種普遍性,缺乏個性。因為歌謠是在社會中流傳的作品,要適應大多數人普遍性的情感,內容、主題會有所重複。而每一個人從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命經歷當中來寫詩的時候,詩就會變得很豐富。到了魏晉建安時,開始有了詩歌的個性化。

曹植的《名都篇》修辭性得到顯著提升,精緻華美,歌詠及時行樂。不管外界怎麼解釋、演說一部文學作品,它內在的情感終究會打動讀者,讓其體會作者的趣味所在。詩歌也不會因為包含哲理變成非常好的詩,但有可能因此更厚重。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魏晉是自我發現的時代,玄學從日常的經驗中討論抽象原理,不停留在經驗中,是討論事物內在規律的一種普遍性原理。詩的特質從日常經驗中產生,情感經驗不能產生於抽象原理,只能產生於日常生活。人類生活在語言構擬的意義世界裡面,孤獨是自我認同的方式,有一種自身獨立性,人在世上根本是孤獨、無意義的。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歷史的意義從群體的發展來說,是社會存在的合理性、美好的未來。個人的意義是我們在歷史的意義中存在的價值。阮籍窮途慟哭,無目的地駕車,到窮途哭著回來,發現世界本無意義。“日暮思親友,唔言用自寫。”通過傾吐,無聊有所解除,但孤獨無法排除和承擔,只能轉化為無聊,到人群中說廢話可以忘記孤獨。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阮籍成長於玄學發展的背景和社會面臨激烈變動的背景之中,開始滲入哲學色彩。但不能離開日常經驗、情感,哲理不是哲學講義,是生命感受;晦暗不是表面的消極。生命意義缺失時就會孤獨。

陶淵明的《飲酒》中,悠然修飾的是作者或者南山,真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太多的哲理性內容會破壞詩歌的美感,也就是感性特徵。所有的世俗規則,都是在時間的條件下成立的。

謝靈運的《登江中孤嶼》裡,你可以感受到人本能地追求一種超越自己生命有限性的力量,精神主體與永恆絕對的自我聯繫。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南朝至唐代的詩歌藝術的發展中,詩歌不是簡單的用來記載經歷、抒發感情的工具,它首先是一個藝術品。尋求詩歌結構和語音的轉變,是從南朝至唐代的詩人在詩歌藝術的發展上做出的努力。詩歌或者文學在表現特定主體時,在尋求一種語言,也在改造這種語言,使得內含的潛質呈現出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文學語言。


從無意義到獨特,古代詩歌結構和表達情感的變化


有任何想法,歡迎告訴我哦!來評論區留言吧!期待聽到你們的看法與建議!喜歡可以關注,點贊,收藏,轉發哦!你們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勵!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