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也有鄙视链……只怕李白、柳永要垫底。

如果古人也有鄙视链,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学武的鄙视学文的

古人讲究穷文富武,一个合格的武者,或者将军,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从小开始的训练,以达到打磨体魄强化力量的目的。而这条路,就是金钱堆积起来的。

拿强盛的唐朝来举例:槊是当时比较盛行的武器,武人建功立业不外乎参军,而那个时代参军是要自带武器的。你若带了什么刀剑枪之类,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就算硬着头皮拿出来,也只能是做做杂兵,高贵的骑兵是别想了。

一支槊的价钱,现在已经无从考究。后人不论从哪个角度推测,都有其不准确性。

如果你的家庭在当时社会只是小康水平,处于整个社会的中下层,那么恭喜你,如果家里所有资源都像你倾斜,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或许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将领(武者)。

因为武器只是第一步。除此之外还要聘请武术师傅(相当于现在的私人教练)、保证每天营养的供应,都是不菲的开销。

就算是这些都咬着牙熬过来了,你高高兴兴的扛着武器,成功的成为了一名骑兵,也只不过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相较于文人,军旅更适合积攒功勋,能高效的加官进爵。那么问题来了,此时摆在你眼前的有两条路:

一、上阵杀敌,真刀真枪的搏出一个天地。

二、贿赂上级,用金钱开道。

第一条路虽然省钱,但是风险实在太高,刀剑无眼,一不小心一代人倾家荡产的投资就打了水漂。第二天路虽然安全,这开销实在是匪夷所思。

高投入、高风险加上高回报,所以能习武的人大多是殷实之家,天生的优越环境加上兵和秀才的心里落差,加之故老相传“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误国”……武人鄙视文人在正常不过。

如果古人也有鄙视链……只怕李白、柳永要垫底。


写文章的鄙视写诗的

这是一个宏观的说法,不太准确,只能说是大多数。

倘若细细品一品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诗人们,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柳永……这些人要么是一辈子没做过官,要么是在官场昙花一现,后来就是无止尽的贬低和驱赶,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时候寥寥无几。

不论他们曾经多么风光过,多么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多么怀才不遇扼腕痛惜,都只是一批不服管教的叛逆少年,诗词只是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渠道而已。其中的佼佼者李白、柳永、李煜,作品之多,措辞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恰恰事业上的成就又寥寥无几,全部是巧合吗?

相较于“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更相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而那些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文官们,虽然鲜有脍炙人口的诗篇传世,却是切切实实的大权在握,留下的作品也以文章居多。

这两类人如果相遇,只怕就是我们早就听累的那一句“穷学生而已”。

如果古人也有鄙视链……只怕李白、柳永要垫底。


写家仇国恨的鄙视写风花雪月的

自古以来,学的屠龙术,卖与帝王家。不论是文人还是武者,不论是“十年寒窗苦读书”还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盼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然后“十日看尽长安花”,衣锦还乡。

在那个刻板严肃的年代,风花雪月这种东西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

不论你柳永如何懂女人,如何“凡井水处,皆歌柳词”,皇帝朱笔一挥——“属辞浮糜”。

不论你李煜如何多愁善感,如何“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宋太祖的长刀面前只能是“肉袒以降”。

在那个泯灭个性的年代,只有胸怀大志好像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标配。

只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才叫人信服,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叫人惊叹。

至于那些只知道男欢女爱的目光短浅之辈,古人有一个专用词汇——玩物丧志。

如果古人也有鄙视链……只怕李白、柳永要垫底。


闻亻二:一个好读书不能甚解的文盲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