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也有鄙視鏈……只怕李白、柳永要墊底。

如果古人也有鄙視鏈,會是什麼樣的場面?

學武的鄙視學文的

古人講究窮文富武,一個合格的武者,或者將軍,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從小開始的訓練,以達到打磨體魄強化力量的目的。而這條路,就是金錢堆積起來的。

拿強盛的唐朝來舉例:槊是當時比較盛行的武器,武人建功立業不外乎參軍,而那個時代參軍是要自帶武器的。你若帶了什麼刀劍槍之類,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就算硬著頭皮拿出來,也只能是做做雜兵,高貴的騎兵是別想了。

一支槊的價錢,現在已經無從考究。後人不論從哪個角度推測,都有其不準確性。

如果你的家庭在當時社會只是小康水平,處於整個社會的中下層,那麼恭喜你,如果家裡所有資源都像你傾斜,砸鍋賣鐵傾家蕩產,或許可以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將領(武者)。

因為武器只是第一步。除此之外還要聘請武術師傅(相當於現在的私人教練)、保證每天營養的供應,都是不菲的開銷。

就算是這些都咬著牙熬過來了,你高高興興的扛著武器,成功的成為了一名騎兵,也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眾所周知,相較於文人,軍旅更適合積攢功勳,能高效的加官進爵。那麼問題來了,此時擺在你眼前的有兩條路:

一、上陣殺敵,真刀真槍的搏出一個天地。

二、賄賂上級,用金錢開道。

第一條路雖然省錢,但是風險實在太高,刀劍無眼,一不小心一代人傾家蕩產的投資就打了水漂。第二天路雖然安全,這開銷實在是匪夷所思。

高投入、高風險加上高回報,所以能習武的人大多是殷實之家,天生的優越環境加上兵和秀才的心裡落差,加之故老相傳“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誤國”……武人鄙視文人在正常不過。

如果古人也有鄙視鏈……只怕李白、柳永要墊底。


寫文章的鄙視寫詩的

這是一個宏觀的說法,不太準確,只能說是大多數。

倘若細細品一品歷史,你會發現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大詩人們,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柳永……這些人要麼是一輩子沒做過官,要麼是在官場曇花一現,後來就是無止盡的貶低和驅趕,進入政治權利中心的時候寥寥無幾。

不論他們曾經多麼風光過,多麼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多麼懷才不遇扼腕痛惜,都只是一批不服管教的叛逆少年,詩詞只是他們發洩不滿情緒的渠道而已。其中的佼佼者李白、柳永、李煜,作品之多,措辭之美令人歎為觀止,恰恰事業上的成就又寥寥無幾,全部是巧合嗎?

相較於“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我更相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那些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大文官們,雖然鮮有膾炙人口的詩篇傳世,卻是切切實實的大權在握,留下的作品也以文章居多。

這兩類人如果相遇,只怕就是我們早就聽累的那一句“窮學生而已”。

如果古人也有鄙視鏈……只怕李白、柳永要墊底。


寫家仇國恨的鄙視寫風花雪月的

自古以來,學的屠龍術,賣與帝王家。不論是文人還是武者,不論是“十年寒窗苦讀書”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都是盼著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建功立業,然後“十日看盡長安花”,衣錦還鄉。

在那個刻板嚴肅的年代,風花雪月這種東西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

不論你柳永如何懂女人,如何“凡井水處,皆歌柳詞”,皇帝硃筆一揮——“屬辭浮糜”。

不論你李煜如何多愁善感,如何“國家不幸詩家幸“,在宋太祖的長刀面前只能是“肉袒以降”。

在那個泯滅個性的年代,只有胸懷大志好像才是一個男人該有的標配。

只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才叫人信服,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叫人驚歎。

至於那些只知道男歡女愛的目光短淺之輩,古人有一個專用詞彙——玩物喪志。

如果古人也有鄙視鏈……只怕李白、柳永要墊底。


聞亻二:一個好讀書不能甚解的文盲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