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導語:"香"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存在,它可以是溝通人與上天的橋樑,可以用來驅除疫病、裝點生活,還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等等。隨著朝代的更迭,"香"的普及程度越來越廣,作用也越來越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香"在漢、唐、宋三朝的變化與發展。

一、漢朝的香料

相傳在黃帝軒轅氏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以香料來象徵身份地位和上達天庭的習慣。到了漢朝,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達到鼎盛,外來使臣進貢之物中香料種類十分豐富,此時香料的用途逐漸從祭祀活動慢慢滲入皇室的日常生活。

(1)香料的用途

香料最開始的作用是驅趕蚊蟲、治療疫病。在《博物志》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漢武帝統治時期,有弱水西國的一名使者帶著香料來進貢,漢武帝看了之後發現這香的大小約等於三枚燕子卵,形狀還與大棗類似,覺得這香不過是尋常之物,甚至有些不高興,便不再搭理這使者。之後,長安爆發了一場疫病,宮中眾人也未能倖免。這時西國的使者請求漢武帝焚燒他們進貢的香,說是此香有驅除疫病的功效。漢武帝便將信將疑地嘗試了,第二天宮中感病的人便紛紛痊癒了。長安城百里之內的百姓,都聞到了此香的味道,香氣在城中縈繞九日仍有餘味。這些描寫也許有些誇張的意味,但足見香料的神奇功效。西國進貢的兜木香、返魂香、乾陀羅耶香都有類似的功效。

此時香料的使用雖比之前"接地氣"很多,但仍是普通百姓無法享受的珍品,因此香料依舊只是王公貴族追捧的對象。宮中的妃子為討皇帝歡心,沐浴焚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飛燕外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被封為皇后的趙飛燕在沐浴時用的水稱為"五蘊七香湯"(能把五臟六腑都染上香氣的水)。同時宮女還要向她身上澆沉水香,沐浴完畢後,她坐在椅子上,旁邊還要薰上"降神百蘊香"(能吸引神仙下凡的香)。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沉水香材料"黑奇楠"

除了妃子外,還有許多想要得到皇帝賞識的官員也會在薰香上花很大功夫。西漢時,一位名叫金日磾的輔臣為了討漢昭帝歡心,每次入宮侍奉前都會用香料使自己的衣服又香又幹淨,以此改變自己身上匈奴族的氣息,自從用了這個香之後,漢昭帝便對他青睞有加。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金日磾像

(2)盛香器具

香料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需要焚燒,另一種則不需要。前者主要盛放在香爐或香鼎之中,用來浸染衣物和房間;後者主要盛放在香球(又稱香囊)中,讓它自然散發香氣。

漢代使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香爐名叫靈山爐,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爐盤、爐蓋和爐座。博山爐大多製作精巧,廣泛用於漢代後期的皇室和貴族之中。博山爐的設計靈感源自於人們對於海上靈山的想象,據《山海經》記載:漢代時,巫咸國有一座叫登葆山的靈山,上面生活著一群掌管長生不死藥的神巫,而這座山也是神巫們的採藥之地,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將長生不死的願望寄託在登葆山上。而後設計處的博山爐的蓋子都是山的形狀,當爐中點燃香料時,就會呈現一片煙霧繚繞仙山的景象,這充分體現了人們對靈山的想象。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博山爐

漢代的香囊又叫香囊,但這裡的香囊不是傳統概念中的絲織品,而是金屬製品。這種香球因為它體積很小,並且設計巧妙,可用來放在床上,讓床上充滿香氣,所以它又叫"被中香爐"。香球的中間有一個十分精巧的機關,這個機關能使其中的香料一直保持平衡不被灑出,這樣放在床上薰香就比較方便。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香球

二、唐朝的香料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個巔峰,其穩定的社會結構與絡繹不絕的使臣使得香文化在唐朝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香料的使用也逐漸從貴族階層走向平民階層。

(1)女子使用的香料

唐朝的女子大多喜歡佩戴色彩豔麗、香氣馥郁的花,除了有裝飾品的作用,還能讓自己身上浸滿花香。當時唐朝的種植業十分發達,因此一年四季都有可供佩戴的鮮花,許多妙齡女子都會使用梔子、牡丹、荷花等做成花簪戴在頭上。可以看出大唐包容而濃烈的國風。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簪花仕女圖

採摘下來的鮮花畢竟能保存的時間有限,因此嗜香的唐朝女子最常使用的還是香料。在和凝的《宮詞》中有一句詩,就以繚繞的沉香菸霧為景,描繪一幅了宮妃苦等皇帝的景象:香鴨煙清爇水沉,雲鬢閒墜鳳犀簪。珠簾半捲開花雨,又見芭蕉展半心。被設計成水鴨形狀的香爐,從鴨嘴出吐著輕薄幹淨的沉水香菸。剛午睡起來的妃子頭髮還隨便的散著,用來綰頭髮的鳳犀簪也快要墜落。門口的水晶珠簾半卷半墜,庭院中掀起一陣落花雨,芭蕉又開始發芽了。從詩中可以看出唐宮中的妃子雖過著奢華閒適的生活,卻仍免不了要遭受這日復一日的冷寂。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水鴨造型的香爐

唐朝的女子中有許多用香高手,其中有一名元宗做太子時的寵妾,便是一名用香高手。這名侍妾名叫鸞兒,她將極細的羅紗裁剪成梨花的形狀,並在其中裝入香粉,隨後將羅紗藏入袖中,此香被叫做"袖裡春"。她所到之處都是花瓣飛舞,香氣四溢,好似從袖口溢出了一個梨花飛舞的春天。

(2)建築和傢俱中使用的香料

西漢時,妃子所受的特別的寵愛稱為"椒房之寵"。顧名思義,就是讓受寵的妃子住進以花椒塗牆的房間。在晚唐時期,一些貴族在過冬時也會以搗碎的花椒和泥,塗抹在牆上。紅泥火爐燃的整個房間都是暖融融的,花椒又讓整個房間都溢滿了芬芳。貴族的房屋中極盡奢靡之景,而在鳥雀難覓的長安城中生活著的普通百姓,則是飢寒交迫、手腳都被凍的龜裂,他們都不知道還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椒房殿

除了貴族的椒泥土牆,楊國忠所建造的"四香閣"也是充滿了腐敗奢靡的味道。四香亭,顧名思義就是用了四種香料建成的亭子,在《天寶開元遺事》中有這樣的記載:楊國忠以沉香建造閣樓,以檀香修建欄杆,塗飾牆壁的泥土要混以麝香和乳香。每逢春季,木芍藥盛開的時節,楊國忠就廣邀賓客到這個閣樓上賞花,甚至連紫禁城中的"沉香之亭"也沒有那麼壯麗。

古人常稱讀書世家為"書香門第",這裡的"書香"通常指的是芸香樹的味道。因為芸香樹有很濃烈的香味,所以通常可用來做驅蟲的香囊。書籍若保存不當很容易就會被蟲啃食,因此芸香木也會被用來建造保存書籍文獻的閣樓——如"芸香署"、"芸香閣"等,在其中工作的官員又被稱為"芸香吏"。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芸香閣)

三、宋朝的香料

宋朝時的海上船舶業十分發達,這就使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更加方便,這時自海外傳來的香料數量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頂峰:天禧二年,傳入乳香50斤,豆蔻65斤,沉香百斤……。正是因為這樣數量龐大的香料流入,才讓香料有了在市井間流通的條件。

(1)佛教中的香

到寺廟中拜佛時,總少不了"燒香"這一動作,但燒香拜佛這一習俗的雛形是漢末時才有的,在此之後燒香就是禮佛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範化和程式化。宋朝人在禮佛時的用香習慣主要是受《楞嚴經》中香嚴童子的影響,據經文中的記載,香嚴童子之所以能得道成佛,是因為他在聞到沉香水的氣味之後頓悟了:他覺得這沉香水的味道不在沉香木中、不在空氣中、不在香的煙霧中、也不在燒香的火焰中。這香味散去時沒有它執著之物,飄來時沒有跟隨它的東西,想到這裡,心中的疑惑瞬間就消除了,腦子裡一片清明,再無任何被遺漏的想法。之後,香嚴童子就得到了羅漢位。

根據《楞嚴經》中描寫的成佛之路我們可知:成佛不是要徹底的六根清淨,而是可以選擇六根中的一條進入,深入的參悟,想通了自然就成佛了。香嚴童子就是在聞香時頓悟的,由於宋朝人深受《楞嚴經》的薰陶,於是大多數修禪的宋人都選擇了"閉觀"這一條路。所以在宋朝的文學作品中經常能看到"聞香如參禪"這樣的描述,可見宋朝人對於香禪的推崇。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香山

(2)宋人日常生活中的香

在李清照的詩中有"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空氣中瀰漫著薄霧,空中的雲濃的散不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都覺得十分憂愁,瑞腦香在金獸爐中慢慢地焚燒著。這裡的"瑞腦"又稱"龍腦",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香料。在宋朝以前,這樣珍貴的香料一般是皇室貴族才能享有的,但生活落魄之後的李清照依舊能焚燒這樣的香,可見香料在宋朝的普及程度之廣。

宋朝的文人墨客如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都十分痴迷於香,他們不僅在寫詩會友、彈琴品茶時焚香,還十分擅長自己制香。蘇軾曾經從韓琦處得一合香的配方,此香在焚燒時會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梅香,所以此香得名"韓魏公 濃梅香"。宋朝還有十分著名的"黃太史四香",這是黃庭堅調製出來的四種合香,它們分別叫做:深靜香、意和香、意可香、小宗香。

宋人在薰香時也十分講究,他們在焚香時要保證香味不淡不濃,且不能出現煙熏火燎之景,於是他們想了個辦法:隔火薰香。焚香前,要先在香爐中裝入炭灰,用香箸在炭灰上撥出一個小孔,在小孔中放入一塊火紅的木炭,再用一層炭灰將木炭覆蓋。然後用香鏟將炭灰堆成三角形,同時用香箸戳孔通風。最後,在炭灰堆上放一張銀片,銀片上再放上要焚燒的香丸。這是獨屬於宋朝的薰香方式。

淺述香料的使用在漢、唐、宋三朝的演變

文人制香之景

結語:綜上所述,香料的發展往往能體現一個朝代的發展情況、風俗習慣和藝術修養。從上述三個朝代的香料使用情況我們能看出,香料的普及程度是與朝代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的。同時,香料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使得文學作品中多了幾分不一樣的美感。並且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平淡無味的生活多了些帶著許芳香的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