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导语:"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它可以是沟通人与上天的桥梁,可以用来驱除疫病、装点生活,还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等等。随着朝代的更迭,"香"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香"在汉、唐、宋三朝的变化与发展。

一、汉朝的香料

相传在黄帝轩辕氏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以香料来象征身份地位和上达天庭的习惯。到了汉朝,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外来使臣进贡之物中香料种类十分丰富,此时香料的用途逐渐从祭祀活动慢慢渗入皇室的日常生活。

(1)香料的用途

香料最开始的作用是驱赶蚊虫、治疗疫病。在《博物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有弱水西国的一名使者带着香料来进贡,汉武帝看了之后发现这香的大小约等于三枚燕子卵,形状还与大枣类似,觉得这香不过是寻常之物,甚至有些不高兴,便不再搭理这使者。之后,长安爆发了一场疫病,宫中众人也未能幸免。这时西国的使者请求汉武帝焚烧他们进贡的香,说是此香有驱除疫病的功效。汉武帝便将信将疑地尝试了,第二天宫中感病的人便纷纷痊愈了。长安城百里之内的百姓,都闻到了此香的味道,香气在城中萦绕九日仍有余味。这些描写也许有些夸张的意味,但足见香料的神奇功效。西国进贡的兜木香、返魂香、乾陀罗耶香都有类似的功效。

此时香料的使用虽比之前"接地气"很多,但仍是普通百姓无法享受的珍品,因此香料依旧只是王公贵族追捧的对象。宫中的妃子为讨皇帝欢心,沐浴焚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飞燕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被封为皇后的赵飞燕在沐浴时用的水称为"五蕴七香汤"(能把五脏六腑都染上香气的水)。同时宫女还要向她身上浇沉水香,沐浴完毕后,她坐在椅子上,旁边还要薰上"降神百蕴香"(能吸引神仙下凡的香)。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沉水香材料"黑奇楠"

除了妃子外,还有许多想要得到皇帝赏识的官员也会在熏香上花很大功夫。西汉时,一位名叫金日磾的辅臣为了讨汉昭帝欢心,每次入宫侍奉前都会用香料使自己的衣服又香又干净,以此改变自己身上匈奴族的气息,自从用了这个香之后,汉昭帝便对他青睐有加。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金日磾像

(2)盛香器具

香料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需要焚烧,另一种则不需要。前者主要盛放在香炉或香鼎之中,用来浸染衣物和房间;后者主要盛放在香球(又称香囊)中,让它自然散发香气。

汉代使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香炉名叫灵山炉,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炉盘、炉盖和炉座。博山炉大多制作精巧,广泛用于汉代后期的皇室和贵族之中。博山炉的设计灵感源自于人们对于海上灵山的想象,据《山海经》记载:汉代时,巫咸国有一座叫登葆山的灵山,上面生活着一群掌管长生不死药的神巫,而这座山也是神巫们的采药之地,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将长生不死的愿望寄托在登葆山上。而后设计处的博山炉的盖子都是山的形状,当炉中点燃香料时,就会呈现一片烟雾缭绕仙山的景象,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灵山的想象。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博山炉

汉代的香囊又叫香囊,但这里的香囊不是传统概念中的丝织品,而是金属制品。这种香球因为它体积很小,并且设计巧妙,可用来放在床上,让床上充满香气,所以它又叫"被中香炉"。香球的中间有一个十分精巧的机关,这个机关能使其中的香料一直保持平衡不被洒出,这样放在床上熏香就比较方便。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香球

二、唐朝的香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其稳定的社会结构与络绎不绝的使臣使得香文化在唐朝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香料的使用也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平民阶层。

(1)女子使用的香料

唐朝的女子大多喜欢佩戴色彩艳丽、香气馥郁的花,除了有装饰品的作用,还能让自己身上浸满花香。当时唐朝的种植业十分发达,因此一年四季都有可供佩戴的鲜花,许多妙龄女子都会使用栀子、牡丹、荷花等做成花簪戴在头上。可以看出大唐包容而浓烈的国风。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簪花仕女图

采摘下来的鲜花毕竟能保存的时间有限,因此嗜香的唐朝女子最常使用的还是香料。在和凝的《宫词》中有一句诗,就以缭绕的沉香烟雾为景,描绘一幅了宫妃苦等皇帝的景象:香鸭烟清爇水沉,云鬓闲坠凤犀簪。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被设计成水鸭形状的香炉,从鸭嘴出吐着轻薄干净的沉水香烟。刚午睡起来的妃子头发还随便的散着,用来绾头发的凤犀簪也快要坠落。门口的水晶珠帘半卷半坠,庭院中掀起一阵落花雨,芭蕉又开始发芽了。从诗中可以看出唐宫中的妃子虽过着奢华闲适的生活,却仍免不了要遭受这日复一日的冷寂。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水鸭造型的香炉

唐朝的女子中有许多用香高手,其中有一名元宗做太子时的宠妾,便是一名用香高手。这名侍妾名叫鸾儿,她将极细的罗纱裁剪成梨花的形状,并在其中装入香粉,随后将罗纱藏入袖中,此香被叫做"袖里春"。她所到之处都是花瓣飞舞,香气四溢,好似从袖口溢出了一个梨花飞舞的春天。

(2)建筑和家具中使用的香料

西汉时,妃子所受的特别的宠爱称为"椒房之宠"。顾名思义,就是让受宠的妃子住进以花椒涂墙的房间。在晚唐时期,一些贵族在过冬时也会以捣碎的花椒和泥,涂抹在墙上。红泥火炉燃的整个房间都是暖融融的,花椒又让整个房间都溢满了芬芳。贵族的房屋中极尽奢靡之景,而在鸟雀难觅的长安城中生活着的普通百姓,则是饥寒交迫、手脚都被冻的龟裂,他们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椒房殿

除了贵族的椒泥土墙,杨国忠所建造的"四香阁"也是充满了腐败奢靡的味道。四香亭,顾名思义就是用了四种香料建成的亭子,在《天宝开元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杨国忠以沉香建造阁楼,以檀香修建栏杆,涂饰墙壁的泥土要混以麝香和乳香。每逢春季,木芍药盛开的时节,杨国忠就广邀宾客到这个阁楼上赏花,甚至连紫禁城中的"沉香之亭"也没有那么壮丽。

古人常称读书世家为"书香门第",这里的"书香"通常指的是芸香树的味道。因为芸香树有很浓烈的香味,所以通常可用来做驱虫的香囊。书籍若保存不当很容易就会被虫啃食,因此芸香木也会被用来建造保存书籍文献的阁楼——如"芸香署"、"芸香阁"等,在其中工作的官员又被称为"芸香吏"。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芸香阁)

三、宋朝的香料

宋朝时的海上船舶业十分发达,这就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方便,这时自海外传来的香料数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天禧二年,传入乳香50斤,豆蔻65斤,沉香百斤……。正是因为这样数量庞大的香料流入,才让香料有了在市井间流通的条件。

(1)佛教中的香

到寺庙中拜佛时,总少不了"烧香"这一动作,但烧香拜佛这一习俗的雏形是汉末时才有的,在此之后烧香就是礼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宋朝人在礼佛时的用香习惯主要是受《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影响,据经文中的记载,香严童子之所以能得道成佛,是因为他在闻到沉香水的气味之后顿悟了:他觉得这沉香水的味道不在沉香木中、不在空气中、不在香的烟雾中、也不在烧香的火焰中。这香味散去时没有它执着之物,飘来时没有跟随它的东西,想到这里,心中的疑惑瞬间就消除了,脑子里一片清明,再无任何被遗漏的想法。之后,香严童子就得到了罗汉位。

根据《楞严经》中描写的成佛之路我们可知:成佛不是要彻底的六根清净,而是可以选择六根中的一条进入,深入的参悟,想通了自然就成佛了。香严童子就是在闻香时顿悟的,由于宋朝人深受《楞严经》的熏陶,于是大多数修禅的宋人都选择了"闭观"这一条路。所以在宋朝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闻香如参禅"这样的描述,可见宋朝人对于香禅的推崇。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香山

(2)宋人日常生活中的香

在李清照的诗中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空气中弥漫着薄雾,空中的云浓的散不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觉得十分忧愁,瑞脑香在金兽炉中慢慢地焚烧着。这里的"瑞脑"又称"龙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香料。在宋朝以前,这样珍贵的香料一般是皇室贵族才能享有的,但生活落魄之后的李清照依旧能焚烧这样的香,可见香料在宋朝的普及程度之广。

宋朝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都十分痴迷于香,他们不仅在写诗会友、弹琴品茶时焚香,还十分擅长自己制香。苏轼曾经从韩琦处得一合香的配方,此香在焚烧时会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梅香,所以此香得名"韩魏公 浓梅香"。宋朝还有十分著名的"黄太史四香",这是黄庭坚调制出来的四种合香,它们分别叫做:深静香、意和香、意可香、小宗香。

宋人在熏香时也十分讲究,他们在焚香时要保证香味不淡不浓,且不能出现烟熏火燎之景,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隔火熏香。焚香前,要先在香炉中装入炭灰,用香箸在炭灰上拨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中放入一块火红的木炭,再用一层炭灰将木炭覆盖。然后用香铲将炭灰堆成三角形,同时用香箸戳孔通风。最后,在炭灰堆上放一张银片,银片上再放上要焚烧的香丸。这是独属于宋朝的熏香方式。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文人制香之景

结语:综上所述,香料的发展往往能体现一个朝代的发展情况、风俗习惯和艺术修养。从上述三个朝代的香料使用情况我们能看出,香料的普及程度是与朝代的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的。同时,香料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中多了几分不一样的美感。并且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平淡无味的生活多了些带着许芳香的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