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吃貨眼中的貝殼:

清水半鍋、青蔥幾段、鹽糖適量、大火煮沸、小火收汁。完美,又是硬菜。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海貝美食


但其實小小的貝殼改變過中國,甚至改變過世界。

當然並不是因為它好吃。

難道是因為它好看?真的!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殼,古人滿足虛榮心利器


飽暖思欲,當先人們一絲不掛,趴在樹上,和野獸比劃的時候,每天填飽肚子是最大的願望。

但是,人類智慧逆天,學會了製作工具,學會了用火,有組織有紀律的打獵,慢慢地開始不愁吃穿了。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雕


閒下來的古人們開始搞事情,整藝術品。

紅色的果子配綠色的葉子,紅配綠,好看,問題是戴手上一週之後稀爛。於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試驗,古人們發現了一個神器:貝殼。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大部分人都買過的貝殼工藝品


貝殼,這個小東西,是居家必備良器。比大金鍊子輕、比野果好放。能打孔、能把玩,小巧多姿,是高貴的象徵。

於是,最早的潮流出現了,大家以佩戴貝殼為美,比大小,比顏色。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山西天馬—曲村6214號西周墓部分隨身魚形海貝飾品


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古人們的虛榮心開始萌芽:自己的貝殼沒有別人的美,開始拿吃的用的換。

當時的社會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張三有羊想換牛,李四有牛想換羊。一手交牛,一手交羊,你好我好大家好。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紅山文化出土的雞骨白玉貝幣


但是這種組合好說不好遇。所以,急需找到一種物品,可以換一切的中間物品。

滿載著虛榮心的貝殼,逐漸走入大家的視線。

貝殼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尤其是易於計數這個優點至關重要。古人的數學,在今天看來,那是體育委員教的。你弄15斤果子,天知道你說的是啥。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商周時期貝幣


於是,貝殼成為最早的貨幣。這也是今天好多與財富有關的字都有"貝"字。

比如賵、賧、贐、賅、贇、賾、簀、賻、齎、贔、貲。是不是一個都不認識?

貴、財、購、賑、賜、贖、賞、賠、賂、賭、贓。這回好多了。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幣(後世仿)


知道了古人用貝殼做貨幣,想法比較多的我們,肯定會提出一個問題:到海邊撿貝殼是不是我們就發達了?

事情沒這麼簡單。貝殼主要是海貝,而中國的文明最早是中原文明,集中在長江黃河的中游,到大海的距離,古人極難到達。

所以當時的海貝非常稀有。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幣


不過有一個新的問題,貝殼確實方便,但怎麼來表達面值?靠氣質?靠花紋?古人們用了一種複雜的方法:靠大小……

《漢書·食貨志下》按貝的大小分為五品,第五品太小,不能算貝貨,實際是前四品,依次分為大貝、壯貝、么貝、小貝,它們各有一定的尺寸和折錢的標準。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幣


如大貝,長四寸八分以上,值錢二百一十六;小貝,長一寸二分以上,值錢十。

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並列的兩串貝,每一串是一樣的,是平等的,很像朋友之間的關係,據說這也是"朋友"一詞的來歷。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貝幣


但是科技繼續進步,文明不斷繁衍。貝幣開始出現問題了:

一是數量遠遠不夠用;二是材質易碎,價值瞬間歸零。

於是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再後來銅貝出現了,天然的貝殼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秦半兩與殘石錢範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各種貝幣從官方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秦半兩。

不過,直至明末清初,孫可望、劉文秀領導的大西農民軍進入雲南,在1648年頒佈"鑄興朝錢,禁民用貝,違其令者則劓(割掉鼻子的酷刑)之……",才終結了貝幣在中國的歷史。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不過貝殼做不了錢,不代表它現在佔領不了全世界。清水半鍋、青蔥幾段、鹽糖適量、大火煮、小火收汁。沒了它們,多少人寢食難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