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一篇网络长微博引发热议,大意如下: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我有了孩子之后,反而增加了对他们的厌恶。我的耳边整天充斥着他们那堆老掉牙、不合理的育儿观。现在想想,如今的我谈不上心理健康,但能安全长大,实在是万幸!“

没想下面竟然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共同点是他们大多来自80后的新手父母,回复的内容大多充斥着各种对父母的控诉,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 他们总是对我十分苛刻,一丁点小的错误就要受到严重惩罚,不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
  • 他们总是有很强的控制欲,必须和他们的道德标准保持一致,例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允许违背父母的安排;
  • 必须对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恩戴德,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必须满心欢喜的接受;
  • 认同他们所有的人生经验和领悟
    ,时刻谨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同时,他们也表达了新一代父母养育孩子的育儿基本原则:爱与自由。鼓励孩子勇敢探索人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充分汲取生命养分,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新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经常会折射老一辈错误的教养行为,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相对于老一辈的资源匮乏、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新手父母能接触到的教育渠道简直五花八门。

根据《*省"80后"父母育儿观念及育儿现状的调查研究》——在“80后父母”中,有37.1%的父母认为书籍是最主要的来源,有16.8%的父母认为网络论坛成为普及他们育儿知识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有超过50%的“80后”父母自认其育儿观已受到书籍、网络的较大影响。在育儿的金钱方面花费较为理性,能胜任父母角色但需要专业指导,与祖辈教育冲突存在但大多能接受理解。

通过各种网络和书籍传达的育儿经验,很多年轻父母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惊呼道:“原来孩子还可以这么养?为什么我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对我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错误的?

  • 当我们结束了累的像狗的工作后,回到家还要转变心情,陪孩子做游戏、读绘本。心里暗暗想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童年没有如此耐心细致的陪伴?
  • 当我们的孩子把食物打翻弄了一身,我们不仅没有责备孩子,反而还要安慰孩子:“没关系,别紧张,换一身干净的就好。”心里暗暗想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童年不能如此包容和理解?
  • 当我们的孩子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感到沮丧时,我们总是想办法打开他内心的大门,试图和他交流彼此的想法,让他更加勇敢。心理暗暗想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童年总是不被尊重,在父母那里会受到更严重的鄙视和打击?

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会有一种时空紊乱的错觉感,这表现在:仿佛自己的人生回到了和孩子同样的时期,试图通过自己幼儿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在自己孩子身上弥补这种童年缺陷,从而使自己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安慰。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而这一安慰往往会引发年轻父母对老一代人的控诉,他们甚至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向父母证明:同样身为父母,为什么我能做得如此好,而你们却做的如此糟糕?

他们会用与自己父母相反的,完全背道而驰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更加明主和自由。而他们这种行为动机的背后,其实是在向父母证明:如果你们能在年轻时像我一样养育孩子,我会比今天的我,更加的优秀。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两种教养方式的不同,正在将年轻一代父母的思想分裂

小丽的儿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在经历了一段完全受原生家庭操控的命运后,她和新一代很多父母一样,不希望在自己儿子身上看到老一代的教养痕迹。她们读了太多的养育书籍,认为孩子的到来和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无关,是一种爱和生命的延续传递。她说,她会鼓励孩子做任何法律道德范围内允许的事情,只要他快乐。比起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她更希望儿子拥有一个有趣的人生。

生活中像小丽这样思想很酷的父母其实很多,他们把绝对的“自由和民主”交给孩子,让孩子一出生就手持着方向盘,控制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们在尽量弱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感,相对于说教,他们更在意的是,把孩子推向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孩子自己的探索,去感受,去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

在老一辈看来,养育孩子更偏向于“实用性”。

60多岁的张大妈说,虽然希望自己的孙子学习用功,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所成就,但并不希望他成就过高。张大妈看过很多出类拔萃有出息的孩子,后来读硕士、读博士,可因为学业耽误了婚姻的也在少数。有的孩子留学国外后常年不回家,老人生病住院都要自己一个人请护工照料,养儿防老是一件不得不面对的实际情况。面临社会上的“二胎催生现象”,她作为老一辈人,害怕孩子孤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在年老时的照顾,会对一个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两代人在养育孩子之间的鸿沟,并不仅仅是在最初的生育动机和目的上,更多的是教养方式的不同。当年轻一代将自己的养育方式传达给老一辈时,他们往往对很多做法表示多此一举。面对幼儿的任性和调皮,老一代倾向于直接和实用的教养方式,例如,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阻止哭闹,在年轻人看来是一种溺爱行为。而“别废话,打一顿就好了。”在年轻人看来更为简单暴力。

当被这两种教养方式抚养大的孩子如今成为新一代父母后,随着“爱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冲击,他们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所抱怨。显然,儿时受父母掌控越多的年轻人,目前面临的情况更加坎坷。当他们在育儿过程中,好像有两个“我”在将他分裂,一个是来自原生家庭传统模式的“我”,一个是被各种育儿书籍思想所灌输的“我”。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分裂的表现:

  • 对待自己和对待父母的行为采取双重标准。往往能轻松接纳自己和孩子身上的行为,而无法忍受父母身上微小的瑕疵;
  • 利用现代育儿观念绑架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爱与自由”反而成为一种攻击父母思想陈旧,作风老派的利器,
  • 对孩子过分的“自由”,导致对父母无比的“苛刻”。很多年轻父母将周围的资源全部都用在孩子身上,四个老人一起养育一个孩子的也不在少数。当与孩子的要求,与老一代的教育观念产生相反意见时,往往以满足孩子的意愿为主,加深了与老人之间的矛盾;
  • 以书本模式对待孩子,以老一辈的教养习惯对待父母。年轻父母有时只是单纯想通过书本的力量改变孩子,避免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却没有用其观念改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当他们不能很好的处理两个“我”之间的关系时,不论自己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是对下一代的教养上,都是分裂的。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经常抱怨原生家庭之苦,无法对个人成长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养儿方知父母恨

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无法认清自己目前的真实处境,习惯将自己糟糕的一面推卸给原生家庭来承担,而好的一面往往归功于自我学习和成长。

当人们习惯用双重标准来衡量人和事物时,他们只能让自己表面看起来很好,并不能让自己做到真正的成长起来。

在国内一档访谈类节目中,嘉宾周轶君提出一个观点——孩子是父母的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是,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这个家族时代遗传的基因密码,而这种密码包括追溯到祖先的行为及思考模式,而我们不过是父母以及整个家族的延续。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除了疾病以及生理上的遗传外,这种解释也可以运用到行为模式上,例如:

一个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有暴力行为的概率更高;

一个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孩子,成年后大多数会歧视女性。而作为女性,这种低自尊会影响一生;

一个从小被掌控和安排的孩子,成年后大概会形成两种极端,懦弱或者喜欢操控他人。

因此,当人们在控诉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审视自身携带的各种基因密码,追溯它发生的来源,正视整个家族体系所潜藏的各种问题,从改变自己做起毕竟,把一切罪过推卸给原生家庭,除了会带来一些心理安慰,什么也改变不了。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背后,是与自己和解

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自己后,才能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了解父母的真实处境,了解他们行为模式中潜藏的基因密码,体会他们的感受,不止我是受害者,他们也曾经是。当人们做到和对方产生共情时,才有给自己和对方改变的机会。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更讨厌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之罪从何而来

可以尝试做以下行为:

  • 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倾听父母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他们价值观的形成;
  • 了解父母与上一代之间的关系,
    在脑中刻画他们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教养模式,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在养育过程中的行为;
  • 了解父母在我们童年时期所处的境遇,贫穷还是富裕、从容还是紧迫。毕竟和教养问题相比,解决那些艰难的境遇显得更加紧迫。
  • 了解那个时代背景,毕竟“原生家庭问题”并不是一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

即使做了上述事情,也要时刻谨记:无论如何,改变任何人,包括改变父母,并不是我们的真实目的。我们的人生没有改变任何人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去体谅他人,原谅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伤害。

我们只是需要在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关系中,做一个理性的告别。毕竟,我们每一次对原生家庭的控诉,并未将我们带向光明的一面,反而将我们牢牢捆绑在一起往泥潭中下坠。只有温和且有力的解开这条绳子,我们才有双臂拥抱自己。只有与自己真正的和解,才能回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潇洒的阔步向前。

我是刘照夕,一位杜绝鸡汤,只有干货的情感作家,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一定让你收获到不一样的情感观点。

这一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一下当下与父母、与孩子保持着怎样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