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縣或者鎮是不是都有城牆呢?有何依據?

劉洋溢L


題主的“鎮”應該指的現代縣鎮村裡的鎮。

每個朝代不一樣,西周早期及以前,只有國才有城。西周幾百諸侯國,因為一個城便能稱為一國。

縣級有城,再低級別行政區不會有城池。


臥牛說歷史


古代縣,村,鎮都有城牆,查閱當地縣誌或文史資料。


龍井茶葉虎跑水


根據史料,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縣以上城市都築有城牆。一般縣以下的鄉鎮不築城牆。

中國古代城市,築城的最初目的都是政治和軍事需要。政治需要是區分王室和平民。軍事需要是城牆是作為防守和進攻的要塞。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行軍作戰,後勤補給非常重要。部隊佔據一座城池發起進攻時,城池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兵器。又說攻城略地,可見攻城是掠地的前提。因為一座城池,在經濟上可以促進方圓幾百裡農作物、工業品的交換和發展,在軍事上可以倚仗地形抗擊敵軍,而且解決了駐軍的補給問題,就算進攻失利撤回仍可防守不至於被殲滅。這就是城池的作用。

簡單說一下中國城牆發展史。早期的城牆僅為了防禦,城牆內沒有物質交換“市”的內容,物質交換都發生在城牆外。隨著城市日益繁榮,“市”由城外進入城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出現了,城的規模不斷擴大。統治者為了安全,在築城時把城分為內外兩重,王室住在城內,外城則住著平民和手工業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城牆建造技術更加成熟。宋以後由於火藥廣泛使用,抵禦火藥的磚石城牆逐漸增多。後來,由於蒙古人厭惡城牆,元朝很多城牆破敗不堪。明朝建立以後,出現了新一輪的修築城牆高潮。清末,城牆慢慢退出歷史。

古代作戰,主要爭奪的就是軍事要地!重要的城池一定扼守交通要道,要麼倚天靠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麼據守平原核心區,與周邊城池互為犄角。根據城市的戰略位置不同,城牆有薄有厚。也就是哪裡重要,哪裡的城牆就要更堅固。

當然我國也有一些城市是不修城牆的。比如哈爾濱、麗江、武康、永康、義烏、桐廬、分水、松陽、龍泉、景寧、縉雲、佛山都沒有城牆。

麗江古城不築城牆與麗江的地理、軍事、經濟息息相關。麗江土司深得朝廷賞識,可安心稱雄一方,且與鄰近的吐蕃、南詔、大理國和睦相處,無戰亂之憂;麗江古城周邊山川相繆形成天然屏障。

古代佛山,不是政治中心,也非軍事要塞,是純粹商業城市,不需花費巨資修建城牆保護。同時古代佛山只是一個鎮,歷史上,中國縣以下的行政中心無建城牆慣例,佛山不必建城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