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你能看到哪?(我讀《摩訶婆羅多》)

這是一篇去年初的舊文,作為一個頭條新成員,自我搬運,算作開始。希望未來身體和靈魂都能繼續行走。

我依舊順著《世界文學史》的序列讀書,去年十二月份開始讀《摩訶婆羅多》。讀至18年二月初已經有些讀不下去了,查看網友心得,讀過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其中許多人也都是在咬牙堅持,讓人不禁懷疑至於讓自己這麼痛苦嗎,如此的閱讀經驗有意義嗎?幾度想放棄,又幾次繼續打開,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強迫性地想完成一件事情不願意半途而廢,另一部分是因為這部書的價值就擺在那裡,若想了解各國文學,乃至各民族文化,這是繞不開去的源頭之一。並且,以我現在的閱讀目的來說,並不以追求閱讀快感為主。

昨晚打開海子的詩集,開頭是西川和駱一禾作的序,提到海子喜歡的書,竟然也有與《摩訶婆羅多》並稱古印度兩大史詩的《羅摩衍那》。雖然不是本書,但也是同時代同民族同地位的著作,想必許多優秀的作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接觸過《摩訶婆羅多》並從中汲取了養分。所以,繼續讀吧。不過,我決定借鑑豆瓣網友的經驗,今後每天只讀一小部分,這樣比較容易堅持。而要挖掘更多的意義就在這漫長而艱苦的閱讀過程中。

……

有些事情說是暫停一下,其實很容易就此放棄了。這部以長度“駭人”的《摩訶婆羅多》差點在我這兩天閱讀其他幾本書的輕鬆愉悅中被遺忘了,翻看自己的豆瓣記錄才發覺,長長的路走累了雖然可以暫停休息,但最好別試圖向別的分岔小徑探路,否則走遠了,返回原路就難了。與我而言,還是比較適合專一地去讀一本書,所以還是集中精力讀《摩訶婆羅多》吧。

這部書每冊前面都有導讀,我認為這是很必要的,因為由對故事最熟悉的譯者來引導讀者,脈絡會清晰很多,讀起來便會少一些茫然。

雖然我比較欣賞毗溼摩、毗耶娑和堅戰的性格,他們知曉大義,懂得隱忍,掌控全局,擁有智慧,有著偉大人物的特質,但我認為作者刻畫最成功的人是迦爾納,因為他的出身、命運和性格複雜、多面、悲壯,所以更接近真實的人性,同時也讓人看到了印度種姓制度下一個人迫於出身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即使一個人有能力反抗,也不能完全擺脫它的陰影。

最近流行起“佛系”的概念來,本以為像我這樣被社會不斷打壓的大齡青年才會走上這種不爭不搶順其自然生活道路,卻沒想到往往是在低齡的學生身上看到更多這樣的認同感,反而是中老年人們還在努力而且對我們這些人大惑不解,甚至“怒其不爭”。而且我原以為傾向於躲避痛苦的人是少數的,而後看電視才發現這是全球性的、時代性的。

再結合這部書而言,反觀“佛”的發源地印度,正是在這樣階級極端固化,人際關係極度緊張的地方,人們有著最深重的痛苦,所以為了逃避痛苦的折磨繼續生存下去,才產生了後來由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而在印度原宗教中早已存在的控制感官、放下慾望、究竟涅槃的人生觀念。

讀這部書的最大的痛苦不在於長,在於囉嗦,尤其是對戰爭的描寫,每個人都是人中雄牛,每個英雄都如因陀羅,每個戰士都不可戰勝。就像武俠小說,打來打去。車軲轆話,眾多人物,類似情節,反覆出現,讓人徹徹底底得迷茫。不知道別人怎麼樣,我看到第三卷後半段和第四卷關於戰爭的部分,差點要陣亡了。

基於閱讀時的種種困難,我向譯者們致敬!

書中描寫戰爭場面最誇張的是箭雨、箭網,“潑灑箭雨”“以箭雨粉碎箭雨”“撒出箭網”……這得造多少支箭呀,當然這是一種寫作手法,但不加節制地重複有時反而會讓它失去震驚的效果。

在描寫英雄時,把他們比作雄牛、天神和太陽,而且是各種各樣的。如太陽:“阿周那登上這輛大型戰車,猶如光芒四射的旭日躍上東山之巔。”“位於金色的戰車上,猶如太陽位於彌盧山頂。”“猶如天空中生起的太陽,驅散濃密的黑暗,阿周那用蒼鷺羽毛箭消滅象軍。”“猶如眾生永遠難以凝視中午時分的太陽,敵人們在戰場上也難以凝視憤怒的勝財(阿周那)。”“他發射一簇簇利箭,猶如太陽放射自己的光芒。”

恐怖至極的戰爭場面描寫:“大地上落滿美麗的頭顱,眼睛還在翻動”“頭顱掉在地上的聲音,彷彿熟透的多羅樹果實落在地上。有的無頭軀體依然挺立著,或者手中還拿著弓,或者已將刀劍抽出,或者單臂高高舉起。這些人中雄牛不知道自己的人頭已經落地。”“馬頭、象鼻、英雄們的臂膀和頭顱散落在大地上。”“胳膊被箭射斷,頭顱被箭射落,看上去好像是飛鳥從樹上墜落。”“那些大象被數千計的箭射傷,鮮血流淌,猶如雨季的一座座山峰上流淌著紅礦石染紅的溪流。”“他們開始互相殘殺,到後來甚至殺自己。”……

如果開玩笑地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任何事也都是一種修行,讀書也是,有時候不是書不好,而是自己太浮躁,當我集中精力,把思想集中在文字上,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進入書中的世界,很容易就進入一種入定的狀態,當然這是很難保持的,少時就有一念起,萬千煩惱生,但沒關係,不著急處理的事情暫且放下,重新“控制感官”,專心讀手頭的文字就好,慢慢地思考。

18年3月初,《摩訶婆羅多》已經讀到第四本的50%,間隙聽許知遠的《單讀》,看他的《十三邀》,也讀他的書:《時代的稻草人》《祖國的陌生人》《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當代社會問題的探討和思考,遠些也是這個世紀的事情,和古印度的世界太遠了,一時有些銜接不上。再加上這兩天更換了kindle和筆記本電腦設備,嘗新的過程中重新回到了網絡生活的瑣碎,搜索、瀏覽、點擊、刪除,又讓我有些煩躁了,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精力又輕易地渙散了。重新逃離無聊的網絡,繼續慢慢地爬《摩訶婆羅多》吧。(2018.3.8)

依舊是戰爭場面的描寫,在kindle上跳了幾頁之後,腦子完全不在文字上,又不想讀了。(2018.3.9)

想起許多因為篇幅長而沒有讀完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和一些沒有看完的劇集和節目,並非不好看,並非不喜歡,或許是本性使然,或許是潛意識裡的排斥,又或許只是在過程中麻木而厭倦了,就像對生活。晚上有些失眠,伴隨著點煩躁。刪除了平日裡的“分岔小徑”:微信讀書,kindle上的一些書,準備專攻這本了,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是選準目標,立即行動,心無旁騖,堅持到底。(2018.3.11)

“對於已逝者的偉大業績,我聽起來從不厭倦。”《摩訶婆羅多》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他是印度民族自信的源頭,因為他們的文明古老而綿延,即使那下面葬送者無數無名者的屍體,就如同我們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他們雖然早已成灰,也依然埋藏在被忽略的記憶之中。不過,他們把戰敗歸於命運,如古希臘特洛伊之戰。我們人類從來沒有過黃金時代,我們從來沒有過理性光輝,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在一片黑暗中自相殘殺,直至滅絕。(2018.3.12)

3月13號村上春樹的新書《殺死騎士團長》到了,我就知道我暫時不會再讀《摩訶婆羅多》了,不知道哪一天會回來繼續。(2018.3.17)

世界最長你能看到哪?(我讀《摩訶婆羅多》)

我看的是電子版,紙質版太貴了暫時買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