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觀念的束縛,才能走向更開闊的天地

1.

記得在讀大學時,修過一門新聞寫作課。

課上,老師佈置了一項隨堂練習,要求大夥寫一篇簡短的消息。

每個人都鄭重其事地拿出本子,翻開新的一頁,編輯自己的作品。

老師也走到臺下,四處巡視,有先寫完的便舉手示意,她當場檢查,當場給評語。

前幾名提前完成的,都會享受到大家的一句“哇,這麼快”,然後被全班同學行注目禮。

可有一位同學,剛剛舉手,卻引發了鬨堂大笑。

順著笑聲望去,原來:他把作業寫在了衛生紙上——那種成卷的紙,本是用來冬天擦鼻涕。

老師一臉嚴肅地走過去,用手掌托起那片寒酸的紙,一行一行細細讀。可能是這種反差更顯滑稽,同學們笑得也更大聲了。

在這片帶有傳染性質的笑聲中,那位同學彷彿被隔離,只是淡淡地說聲“我本子用完了”以作回覆,臉上絲毫沒有害羞的表情。

多年來,這幅畫面一直印在我腦海裡,每每回想起來,都很感激那位老師沒有隨大夥一起笑,更常對那位同窗生髮敬佩之情。

敬佩同學的原因在於:他沒有被一些虛的東西唬住,在實際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不被形式捆綁,並懂得:人言不足恤。

感激老師的原因在於:她用自己的態度和反應教會我們一個道理:黑貓白貓,逮住耗子的才是好貓、內容不行印在書上也是垃圾,好的文字哪怕寫在擦屁股的紙上,也算作品。

擺脫觀念的束縛,才能走向更開闊的天地


2.

曾有讀者朋友問我:你覺得什麼才算思想自由,人格獨立?

我想了想說:腳下有自己的節奏,腦子裡有自己的主意,甭管周圍的人跑得多熱鬧,他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然而這樣的人又太少了,更多的人都是執著於形式,受困於成法,憚於人言可畏,毀於沽名釣譽。

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曾連續三次拿過學年第一名。

雖然成績可喜,但自己總感覺哪裡不對,就像一襲華袍下,藏納著很多汙垢和問題。

結果這個問題被我的一位老師一語道破。

某天他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說:你現在成績是第一,但你還不如第四名的同學。

我有點不服氣,他繼而解釋道:我看你現在為了保持住這個名次,每天都在苦學優勢科目,你可能是覺得把時間投入在這幾科上,見效速度快,利於成績保持;而那些劣勢科目,由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能一兩個月都提不上去,就被你戰術性的放棄了。

可你知道麼,有一種失敗叫:從一個又一個暫時性的戰術勝利,走向了一個更大的戰略陷阱。

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維持第幾名上,就會騎虎難下,再也沒有了優化方法,改善成績結構的機會和餘地。不要只圖父母同學一時的欣慰或叫好,便只在名次上較勁。那些都是浮表的東西。

你自己知道自己哪科的哪個環節薄弱,就給自己一點名次暫時下滑的空間,騰出時間去加固那部分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聽到父母感嘆:哎呦,孩子成績怎麼下降了呀。也可能會聽到同學說:看來啊,你還是不夠行。別在意,忍一忍,排除壓力干擾,按自己的計劃進行,一切的宗旨都聚焦於提升自己的硬實力。

吃了老師給的定心丸,高考果然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多年後我也聽到了一句類似的箴言:我們得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

擺脫觀念的束縛,才能走向更開闊的天地


3.

忘了是在哪裡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糟糕的人生,是在一陣陣喝彩與點頭中,走進悲劇。

剛開始還不太懂,直到我在現實生活中,一次次地見到這樣的案例。

有的人為了避免離群獨行,明明對文科感興趣,硬著頭皮學理;

有的人為了享受“勤工儉學早當家”的美名,放棄提升專業水準或暫時不見回頭錢的實習,選擇把傳單發到發膩。

有的人為了迎合父母的心急,明明想再深造一下,還是忙不迭地找了一份不喜歡的工作;

有的人為了贏得同窗們一時的仰慕讚許,為了賺快錢,把自己綁到一份門檻和天花板都極低的職業上去。

幾年後呢?

議論你的人都散了,甚至他們的觀念都變了,沒有誰會對你的人生負責,只留下你自己。

你的路越走越窄,周遭一大堆不喜歡的事物,恨不得時空穿越一下提醒過去的自己:要沉住氣,放長線,釣大魚,聚焦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

擺脫觀念的束縛,才能走向更開闊的天地


4.

幾年前曾出現過幾條令輿論譁然的新聞。

比如:某某名校學子畢業後選擇養豬;某某名校學子畢業後選擇開飯店;某某名校學子畢業後選擇出家;某某名校學子畢業後回家種地。

當時不少人都在說:啊呀,大學白念啦。嗨,沒想到名校出來的也這麼沒出息。

時至今日,還有人議論他們,指摘他們嗎?不,每個指指點點的人,包括他們的朋友,也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裡。

況且,誰說養豬種地就是沒出息呢?

君不見受過思維鍛鍊的人經營養豬場都比常人有條理;

種地與種地也是有區分的,曾親眼見到一位大學生把學來的知識用到了農產品網絡運營上去。

再把時間推回去,當時的他們,真的是大學白唸了嗎?

不,這才是我們頂尖高校大學生應有的樣子與氣魄:不畏人言,多樣性選擇,瞄準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後坦然堅毅地走過去。

反倒是某些連這樣的事情都嘲笑的人,大學才算白唸了——畢竟讀了大學的你還在被既有觀念和刻板印象束縛,大學四年都沒培養起你的自主和獨立。

《風俗通義》中有一則典故,叫做:殺君馬者道旁兒。

意思是有個人騎著自己肥碩健壯的駿馬外出,路邊的人的看到了,紛紛拍手讚賞。間有孩童稱讚:嚯,這馬跑得真快!這人騎術真高!

馬主非常喜悅,加快了騎馬的速度,道路兩旁的喝彩聲更加熱烈。

結果,馬被跑死了。

我想,多年以後,面對走斷了雙腿,馬主常會想起駿馬喪命的那個下午,繼而扇自己一耳光,喃喃道:唉,有什麼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