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萊陽多賢士,瑤頭出孝子”,位克正、位永通的“孝名”載於“萊陽縣誌”(民國版),他們都出自瑤頭村。

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傳說,明清時期,萊陽當地曾經流傳過一種習俗,家中老人仙逝了,把他(她)入土安葬後,子女們便會在其墳墓旁邊,搭建臨時的“草廬”,在裡面居住,日夜守護著墳墓,名曰“廬墓”。

“廬墓”之人,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常常忍飢挨餓,夜裡天寒地凍,白日風吹雨打,還要擔驚受怕,冒“妖魔鬼怪”之擾,聽憑“虎吼狼嚎”,一般地人,很難堅持下去。

這一天,位克正的老母親蓋氏,壽終正寢了。在老母親生前,位克正不分晝夜地看護著她,一日三餐,侍候周到,親自品嚐那熱湯、熱菜、熱飯,唯恐老人家吃著不合胃口;他經常地,到老人跟前去問寒問暖,生怕老人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族中的長輩,他的左鄰右舍,對位克正的孝行,全部“看在眼裡,喜在心中”,人們對他是交口稱讚。

老人患病以後,位克正更是日夜看護,及時地服侍老母喝湯、吃藥。老人家“駕鶴西去”了,位克正寢食難安,一直地忙裡忙外,直至讓她入土為安。他跪在了老母親的墳墓前,長久地不願離開。夜已經很深了,他依然跪在那裡,他想再多陪伴一會兒,他怕老人害怕,他怕老人孤單。他寧肯自己露宿墓地,也要陪伴著自己的老母親……

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好心的鄉親們,熱心的左鄰右舍,都被位克正的孝行所感動,他們自發地在老人的墳墓旁邊,用麥秸,為位克正搭起了一棟草屋,眾人自覺地輪流,按時給他送來熱水、熱飯,全力地支持位克正“廬墓”……

位克正的孝行,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萊陽,經過那縣衙、州府、撫臺,一級一級地上傳,終於傳到了朝廷,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也是大為感動,對位克正的孝行予以表彰,御敕他“順德可風”巨匾,懸掛在了位克正家的大門上方……

受到祖輩們的影響,瑤頭村接著又出來一個孝子,他叫位永通,從左鄰右舍到村裡,從村裡到縣裡、到州府,同樣地,“孝名”遠揚。

位永通侍奉老母親,也是無微不至。他竭盡全力地,想讓老母親生活得更幸福。老母親生前,篤信“老莊”之道,崇尚“清靜、無為”。受到老母親的影響,位永通從小便入了“道”,由於他修煉刻苦,他對道法的領悟,一天天地漸入佳境。

老母親仙逝以後,他在老母親的墳墓旁邊,簡單地搭建“草廬”,為她日夜守護。他在“廬墓”期間,大聲的頌讀“道德經”,以便讓老母親在另一個“世界”,也能聽到“道法”。他的“道行”,因此大有所成,他經常地念念有詞,把自己的“孝行”,以“傳道”的方式,加以推廣、傳播……

人們傳說,每到夜裡,位永通的“草廬”門旁,便會見到有兩隻大狼,分列左右,為他看護著,做他的義務“守護犬”。不少早起的人們,見到過那“看門狼”,從遠處看,那兩隻狼,俯首帖耳,一副溫順的模樣。可是,當你試圖起身上前,想要看個仔細時,那兩狼,馬上抬起了頭,瞪著一雙駭人的白眼睛,十分地警惕,令人望而卻步。可能,位永通感覺到狼們的“虎視眈眈”了,他怕嚇到了自己的鄉親們,便從“草廬”裡出聲阻止,喝道:“孽畜,溫柔一點,不要嚇壞了我的鄉親們!”

那兩狼,聽了位永通的話後,馬上又俯首帖耳地趴伏在地上,溫順如初了,夜夜如此。

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那兩狼,夜裡為位永通守護“草廬”,白天行人多了,它們便悄無聲息地避開……

位永通“廬墓”,整整三年。三年中,那兩隻狼,一直為他守著“廬門”。

三年後,位永通道行大增,出家到了嶗山,他後來成了仙得了道,失了蹤跡。那兩隻守門的大狼,也不知所終。

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傳說,位永通在嶗山失蹤以後,家人們把他的衣服,安葬在瑤頭村的位家的祖塋裡,把他的生前事蹟,刻碑立於墓前。

位永通的“衣冠塚”建成不久,距離他的墳墓不遠處,長出了一棵梧桐樹。

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這梧桐樹,越長越神奇,樹冠依稀像一個“道貌岸然”之人,樹身漸漸地向下彎曲,兩根粗枝,似人的膝蓋著地,好像一個人跪倒了,正在跪拜著施禮,與位永通相依相伴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